东南网7月12日报道(通讯员 蔡梓鋆 江锦菲)为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7月8日下午,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非遗新文旅,民族共团结”社会实践队赴惠安体验影雕、惠女、福船三大非遗文化,深入学习惠安非遗文化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魅力,了解文化瑰宝背后的故事。
惠女服饰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在惠女风情园,实践队员在惠女服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曾梅霞的带领下,了解了独特的服饰文化及其背后艰苦奋斗、尊重科学、无私奉献、拼搏创业的“惠女精神”。据悉,惠女服饰以其独特的“黄斗笠、花头巾、短上衣、银腰链、黑旷裤”特征闻名,兼具了美观性、实用性和哲理性。“奇而不俗、艳而有韵”,它们不仅是“惠女精神”的生动载体,深刻诠释了劳动之美、创造之美的核心内涵。
实践队一行还前往惠安古今石刻有限公司了解非遗影雕文化。队员们在非遗传承人王朝阳的耐心指导下,亲身体验雕刻粗样、精修校对及彩雕着色,近距离领略了影雕作品的精湛技艺和迷人魅力。“石雕对学习时间和技术要求高,且制作环境较差,从而面临失传。”王朝阳表示,作为石雕非遗传承人,让年轻人多接触古老的石雕艺术,产生对石雕的感情是传承和发扬的关键,这一过程不仅使他们沉醉于艺术之美,更深化了对“精益求精、追求卓越”这一“工匠精神”的理解和尊重。
在崇武大岞村,非遗传承人张国辉向实践队员们介绍了泉州湾宋船复原模型、钓艚等古船和惠安的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以及福船技艺的独特之处。张国辉表示,如今学习福船技艺的年轻人数量稀少,福船这项非遗也面临着消失的风险,希望能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接触并学习福船这项非遗文化。该地也通过加强福船文化的传播与推广以及促进福船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推动文旅的繁荣发展。
此次活动展示了众多非遗文化艺术瑰宝背后的技艺,据悉,该院将持续开展关于非遗文化弘扬计划,借助各渠道宣传与推广实践成果,将泉州非遗文化推向国际舞台,让更多人领略其独特魅力,为全球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贡献力量。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