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艺术频道 > 艺术快讯 > 正文
闽海意韵 奔赴笔下——访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翁振新
2024-09-23 11:28:40 来源:《艺品》 责任编辑:冯韵 作者:

翁振新

福建莆田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七、第八届理事,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原主席,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院长。第九、第十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代表,第七、第八次中国美术家协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翁振新惠安女题材的国画作品曾入选第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届全国美展。国画《磐石无语》曾获全国首届中国画人物画展览最高奖银奖。

磐石无语 170cm×190cm 1996年

题记

翁振新先生长期潜心于高等美术教育、中国人物画创作与理论研究,其作品融写实和象征为一体。他深入研究海峡两岸人文资源与文化生态,并将这些研究融入写意人物画创作,注重反映现实生活和地域特色。他的人物画追求生动、遒劲、骨气,或一泻千里、自然洒脱,或情景交融、凝重深远,把海峡两岸的世代沧桑凝铸成一幅幅史诗般的图画。

翁振新先生善于融合中西,兼取南北,无论是巨制还是尺幅,无论是主题性的宏大叙事还是对唐诗宋词的现代演绎,都显示了雄中寓秀、稳健豪放的新写实风格。他关注惠安女的生存空间和心理状态,擅长表现惠安女的闽海意韵,表达对惠安女生命存在意义的终极思考与人文关怀。

翁振新 翁东翰 郎当红军妹支前 220cm×380cm 2011年

《艺品》:请简单谈一谈您的从艺之路,在这条路上有没有什么事情是您特别难忘的?

翁:我从小喜欢画画,有过上山下乡的经历,后来进入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是福建省最早的美术院校,谢投八、杨启舆、谢意佳、高一呼、翁开恩先生都是我的老师,他们的教育理念对我的从艺道路影响深远。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扎实理论基础,同时进行美术创作,也叫“以创作带基础”。我到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进修时,如饥似渴地吸收浙派教学理念和创作思想,对线条特别着迷。在浙江美术学院,我得到方增先、李震坚、周昌米、吴山明、顾生岳先生的指导,虽然在浙江美术学院学习的时间只有短短一年半,但这为我日后人物画创作打牢了基础。说到难忘,我想起一个细节:我从小有个习惯,用左手画画,右手写字。当时浙江美术学院的徐永祥老师交代我的班主任周昌米:“你让振新也用右手画画,因为书画同源嘛。”那时让我用右手拿毛笔画画,我感到非常别扭,但是现在来看要谢谢我那两位老师,我现在右手勾线造型反而比左手熟练,还练就了“左右开弓”两手都能画的本领。我的艺术风格,实际上都是从浙派艺术衍生出来的,后来吸收了一些西方艺术,形成了现在的个人艺术风貌。我的作品《无声的辉煌》和《磐石无语》都是那个时期创作的。

穿越 178cm×192cm 2009年

春江花月夜 68cm×136cm 2005年

《艺品》:东晋画家顾恺之说,“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人物画对形体结构比例的要求较高,现代服饰的短衣窄袖更是给写意人物画的笔墨表现出了大难题。您是如何审视写意人物画独特的认识方法和表现方法的?

翁:其一,“意”是写意人物画的内在特质,也是写意人物画的核心。写意人物画重在传神写意,有强烈的抒情性,它不拘泥于诸如比例、透视、结构、解剖、光影、色彩、质地、肌理等的如实描摹,而是特别重视主客观统一的意象表现,即以形写神,情景交融,调动包括夸张、变形、取舍、隐喻等各种艺术手段去强化对象的内在本质。写意人物画也有强烈的创造性。就画面经营来说,是平面空间意识,不受焦点透视和客观景物的限制,为了表现画家的思想意图、审美情趣,甚至可以根据画面需要,突破时间空间的制约而进入更为自由的境界。如把不同时间的人物、景物有机地组织在一幅画面中,或在一幅画中展现情节的持续发展,不受科学透视的约束,自由而能动地表现对象的形体和空间,而诗、书、画、印之熔为一炉,又使画面产生特殊的效果,给人们留下咀嚼、体味的余地。

其二,“写”是写意人物画的外在特质。写意人物画有独特的笔墨情趣,追求的是情趣和神韵,有强烈的书写性,强调把书法精神和笔法运用到画法中去。写意人物画主要依靠笔墨变化来表现人物形象,笔墨需出神入化,以一当十,除了表现一定的物象结构,还具有不依存表现对象的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如韵律美、节奏美等,这些是构成写意人物画韵味情趣的主要因素。在笔墨形式美中,线是构成笔情墨趣最基本的决定性的因素。线是经过高度提炼了的美的精华,线中凝聚了大自然的各种美和力的因素,凝聚了画家的情感和气质。写意画的笔墨之所以富有审美价值和感情因素,很大程度上在于它融入了中国书法艺术之美,吸取了书法艺术以点线结构表现感情的技巧,在描绘客观对象风神骨气的同时传达出画家的主观精神和观念意味。无怪乎有人说写意画是状物的书法,是书法的状物。

冬雪 68cm×136cm 2014年

待发 96cm×178cm 2015年

《艺品》:我们都知道惠安女是您的绘画的一张名片,一提到惠安女大家都会想到您。您当初为什么选择惠安女作为您创作的主要题材?

翁:我很早的时候就想到要在绘画上打造一个品牌,我不能什么都画,我认识的很多人都是多面手,山水、花鸟、人物俱精,但是我觉得多能不如独诣。艺术家创作要有一个主要题材,每个有名气的画家都有一个亮点,有一个属于他们的标签。我曾到莆田和龙岩寻找一些创作题材,都未能找到自己心目中所希冀的图式。到了惠安后,惠安女独特的服饰深深吸引了我,特别是夕阳西下时,惠安女身着鲜艳的服饰,三三两两挑着石头走过沙滩,那场景美极了。越深入观察惠安女,就越发觉惠安女身上有一种刚柔并济的气质。她们的美不是浮光掠影式的,而是有深层的社会文化结构在背后支撑着的。立足于这样的文化背景,我开始了我的惠安女系列绘画作品创作。

五色石 96cm×178cm 2008年

耕海 97cm×180cm 2015年

《艺品》:您为什么自称是“游击队”?

翁:我也是经过学院一番训练出来的,我经常自称是靠速写起家的“游击队”,习惯于打“游击战”“运动战”。我一直认为速写是特别重要的,正像散文是文学的轻骑兵,速写则是绘画的轻骑兵。因为速写作为一种最简便快捷和最具激情、生命力的绘画手段或绘画形式,能让我们敏捷地把握物象整体关系,概括地、快速地捕捉对象的主要形态特征。而由于速写对象往往稍纵即逝,这就锻炼了我们凭记忆和想象再现和创造形象的自由造型能力,恰恰可以弥补素描等其他基本功训练的不足。

阳光节日 180cm×194cm 2012年

《艺品》:历史上哪位艺术家对您的创作产生过比较深远的影响?

翁:在绘画上,黄胄对我的影响比较深远。一是造型,二是笔墨。黄胄重视速写,这意味着不宜把素描画得长达几个月。对于国画人物创作来说,最重要的是自由造型能力,中国画尤是如此,要直接进入创作。黄胄的绘画现在看来还有一种冲击力,他的绘画脱开了传统绘画中各种描法的约束,以先入为主的笔法,靠自己的感觉随机挥就。这样创作一开始从笔墨上看会弱一些,可以通过进一步的传统笔墨学习,不断临摹古画和练习书法来弥补笔墨上的不足,进而渐渐形成自己鲜明的风格。这就像人吃饭已经吃得半饱,就有体力来做其他事情一样,亦即“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这就是黄胄对我的影响。

赶海 97cm×180cm 2015年

《艺品》:您在艺术道路上坚持的原则是什么?

翁:首先,在艺术上我认为一定要树立自信。向古人学习是必要的,但还要有一种超越古人的勇气和精神。其次,要树立自己的审美标准。我们要有自己在文化上的自律,从福建乃至世界美术的发展规律中探索出未来绘画的发展道路。我觉得艺术思想和艺术理念的独立在当下显得非常重要。

(原刊于《艺品》202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