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24年10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喀山克里姆林宫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会晤。习近平指出,大约400年前,联通两国的“万里茶道”正是从喀山经过,将来自中国武夷山地区的茶叶送至俄罗斯千家万户。
“万里茶道”正是始于福建武夷下梅村。明末清初,中国茶从下梅村扬帆起航,开启了一段横跨广袤欧亚大陆的壮丽之旅。
对于这一条“万里茶道”,福建著名画家、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张永海再熟悉不过,以他为主创的高3米、宽8米的巨幅主题画作《万里茶道溯武夷》即生动、精彩地描绘了当年万商云集、人头攒动的“万里茶道”起点武夷山下梅村的茶叶交易场景。“万里茶道”是与“丝绸之路”齐名的被誉为中国历史上两条最负盛名的国际贸易黄金通道。
我曾在《一幅讲好“中国故事”的优秀范本——张永海团队<万里茶道溯武夷>绘画作品赏析》一文中对这幅“鸿篇巨制”做了深入的探析。我以为,一幅好的绘画作品总是饱含着一种发人深思的力量,它能让观者产生心灵的共鸣,发自内心的感动,百看不厌,并由衷地欣赏和赞美。这样的作品不仅体现为作者具有娴熟的绘画技巧,对人物细微表情观察后的美感描绘,还在于作者对厚重历史的内在把握,对宏大叙事的有机掌控,同时,还体现为作者在作品创作过程中自始至终怀有饱满的热情、开放的心灵、澎湃的激情以及灵魂的注入。
这是一幅具有独立思考精良架构的宏大叙事作品。当我们今天谈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时,绝对不能回避历史上曾经有过灿烂辉煌的“万里茶道”,它是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现实的一个强有力的注脚。而通过绘画作品表现这一主题,显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张永海的《万里茶道溯武夷》的架构不是平铺直叙,而是起伏跌宕,疏密有致,大开大合。作品既突出重点,又省略次要;既有重点人物的主题营造,又有局部细节的深入刻画,在人物形象塑造、画面气势营造、主题氛围烘托、艺术化史料情景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幅巨作分组式突出了采茶、制茶、炒茶、捻茶、装茶、茶叶交易、茶叶运输、中外交流等过程,突出了作为“万里茶道”起点重要象征的邹氏家祠,突出了武夷山下梅村和梅溪,突出了武夷山最具象征意味的大王峰和玉女峰,并且通过250多个人物将这些分散的元素组织成一个宏大的叙事场景。
同时,这又是一幅具有生动人物描绘虚实相融的创新画卷。对人物的精心刻画与描绘,是一幅巨作的关键所在,也往往成为成败所在。在《万里茶道溯武夷》中,几乎囊括了茶行业的所有人物。有采茶的、炒茶的、捻茶的、分茶的、装茶的、挑茶的、喝茶的、卖茶的、运茶的、谈茶的,各色人等,应有尽有。作品以巨大的横竖梁柱为中心点,以邹氏家祠和“景隆号”为背景,以梅溪和梅溪上运茶的竹排以及下梅古村落为聚焦点,用散点透视的方法,将万里茶道的始点人头攒动、万商云集、生意兴隆的风俗世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再者,这是一幅能引起作者与观者情感共鸣的佳作。这幅作品有着巧妙的构思和纵横交错人物布局,从创作之始到最终完成跨越了近一年多时间的作品,是一幅从更宏观的角度去叩问历史,追溯曾经的“万里茶道”以呼应今日的“一带一路”的作品,一幅体现福建文化特别是茶文化如何走向中亚、走向欧洲、走向世界的作品,显而易见,要创作这样一幅经得起历史推敲、经得住时代检验的巨作,其难度可想而知。张永海说,他有时就像一位可以调动千军万马的电影导演,有时又像是一位尽职尽责的电影演员。在创作构思和主题定调时,他是一位导演,也是决策者和统揽者;而在人物塑造和细节刻画上,他常常又不由自主地进入角色,把自己当作画中的人物。他觉得只有这样的“代入感”,才能真正穿越历史,真正进入真实的历史舞台,真正进入“万里茶道”最初的场景之中。
《万里茶道溯武夷》无疑回答了关于福建茶的悠久的历史和它背后由茶串联起来的让人回味无穷的故事。张永海和他的创作团队无疑是讲故事的高手。这幅作品没有陷入一般历史画单一的图画式叙事、风情化描绘的窠臼,而是具有厚重的文化价值、丰富的审美内涵,特殊的绘画表现形式,恢弘的视觉效果,是一幅链接历史与当下的佳作。
无须赘言,张永海是福建主题人物画创作不可多得的高手,他视野开阔,笔墨精良,对笔下人物和人物所处的时代的研究扎实而深透。
他的作品《林则徐》以恢弘的气势展示了当年林则徐虎门销烟的英雄壮举。众所周知,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钦差大臣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的胜利,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是中国近代史上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史例,也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为了表现林则徐这位被中国人尊为“民族英雄”和被史学界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光辉形象,张永海在创作前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特别是对林则徐的一生经历做了很多案头工作。在山字形的背景上,人物众多,有各式各样留着长辫子、吸食鸦片、东倒西歪的男人,有怀抱婴儿正在哺乳的妇女,有戴着礼帽、窃窃私语的洋人,中心偏左位置的林则徐则大义凛然,背景是大面积的灰蒙蒙的天空,象征民智未开启的近代中国。这幅作品人物栩栩如生,逼真传神,富有穿透历史的厚重感。以背景人物衬托主要人物的构图方式,传达出稳定开阔的视觉特征。从作品近景向远景的推移严格遵循空间的透视法则,作者以极其扎实的写实功力传达出历史题材绘画的巨大魅力。由于艺术手法的高超和题材的焦点性质,这幅作品成为同类题材作品里影响很大的一件。
他的作品《林祥谦》同样是水墨人物画创作的一幅经典作品。《林祥谦》画幅尺寸为宽5.1米,高2.5米。画面人物众多,被五花大绑在电线杆上的林祥谦气概豪迈,而挥舞着砍刀、腰上别着扑克枪的一众军阀则耀武扬威。寒风习习,工友持援,妻子呼喊,与此形成了巨大反差。远处的火车和黑压压的一片乌云,交代了江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时代背景。作者有意选择了正面描绘,将林祥谦置于中心位置,对人物进行细致的描绘,使得画面的主与次、中心与边缘、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有意区别开来。作品在整体布局上以拉近的外部视点进行描绘,视觉中心通过主次关系的设置引向正在呐喊的林祥谦,旁边人物排布井然有序,刻画细致入微,烘托了空间的特殊气氛。
而他领衔的水墨人物画主题创作作品《廖俊波》则另有一番景象。这是一幅为参加在北京开幕的“最美中国人”大型画展而创作的,尺寸为长8米,宽3米。这是一场高规格的展览,由中宣部指导,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博物馆共同主办,全国40余位美术名家创作的21幅油画和中国画作品,用艺术语言呈现各行各业先进典型的爱国情怀、敬业精神和高尚情操。在这幅作品中,廖俊波被无数人“前呼后拥”,这围在他身边的是他家访过的村民、夜谈过的村干部、帮扶过的贫困户等,反映了走向小康的百姓的风貌,也是“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的真实写照。画面亲切感人,浓墨与淡墨交相辉映,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格。作者采取了典型的平行构图方式,营造出如电影般平行推移的视觉效果。在空间安排上,画家用正面描绘人物与场景,把廖俊波与人民群众置于轴心对称的空间内,有序排开。这里的男女老少,他们与他们的父母官廖俊波心心相惜,不同人物的特征和色调关系非常契合,体现了中国气派、民族精神。作品以长卷方式展开,既把廖俊波设计在画面中心,也通过村民群像组合形成了有机的视线移动整体。而背景则为重叠的山峦,他是廖俊波带领村民改造荒山、退耕还林后变为绿水青山的生态形象的描绘,作品将中国传统山水画与现代水墨写实人物画进行了有机结合,体现了张永海对大型人物画主题创作的游刃有余的驾驭。
对水墨人物画,张永海情有独钟,在多年的水墨人物画创作与教学实践中,张永海深知,水墨人物画经过几代人的学理探索和创作积累,已与古代的水墨人物画有很大的区别,在人物造型上有本体的推进。要画好水墨人物画,必须进行结构性的探索。他认为,中国绘画的主流是水墨写意画,而水墨写意画的主流应是水墨人物画,现代水墨人物画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真正的现代水墨人物画应有自我的笔墨,不为传统的笔墨程式所囿。他的作品画路宽广,题材多样,但以人物画为主,他画《林语堂》《八大山人》《大千世界》《弘一法师》《吴昌硕品茗图》,他画《丹青铸魂耀五洲》(陈子奋、潘主兰、宋省予、郑乃珖),他还画他身边熟悉或不熟悉的朋友、学生。这些作品对人物的刻画惟妙惟肖,无论从笔墨造型,还是表达内心感受,都别出心裁。他始终相信,看事物的角度往往比表现事物的方法更重要,独特的视角必然产生独特的方法。一幅作品最为核心的东西既不是形式问题也不是内容问题,而是一种精神的需要,是一种生命状态。这种东西是任何语言都难以描述的。
很多人慕永海之名而来,请求永海为他们画肖像,因为他的人物肖像画往往寥寥数笔,便将人物的神态出神入化地呈现出来。出书的将其作为作者介绍,而更多的人则将其作为个人微信头像。
二
对画家而言,对题材的开拓有时是必不可少的。
当一种题材不断被重复,这种所谓的“经验”和“习惯”常常成为发现事物本质的某种障碍,因为“经验”会抵触你对事物的鲜活感受,“习惯”将使你的表达变得概念和僵化,因而“经验”的滥用是思想懒惰与精神萎缩的开始。画家当以怀疑的眼光看待一切事物,哪怕是你最熟悉或者已经画了数百遍的东西,怀疑是探究和发现事物本质的有效方法。
近年来,张永海在生肖画领域进行了大胆探索。每年的年终或春节前,他都会画一些挂轴画赠送给身边最要好的朋友,我有幸成为其中的“受益者”。这些生肖画的题材无不是当年的生肖,龙、虎、马、蛇、兔或猪、狗、牛、羊、鸡、鼠等,在永海的笔下,这些动物界的精灵被拟人化,被赋予人格化的无穷魅力。
生肖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永恒魅力和持久生命力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当代画家中,许多人都画过生肖,像黄永玉、韩美林等。
人称画坛“鬼才”的黄永玉先生对生肖画情有独钟。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邮政发行了由黄永玉先生设计的首轮生肖猴票,惊艳国人。到现在,这枚猴票成了集邮界的神话,从当时的8分钱面值到如今价格暴涨。黄永玉先生的生肖画与众不同,他以漫画的方式入画,他笔下的生肖夸张、逗趣、可爱。例如他画过各种各样的老虎,可爱的老虎在他的笔下配以幽默的文字,令人拍案叫绝,意味深长。在水墨动物画中,黄永玉先生喜欢用流畅的线条来概括形体结构的关键部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再辅以墨色,填彩。他笔下的动物,造型奇特,神态逼真,憨态可掬,表现出了天真烂漫的童真和独具现代审美的艺术特色。
韩美林先生的生肖画也别具一格,极具个人风貌。那毛茸茸的笔触、萌萌哒的风格,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老少皆爱。刷水画是韩美林先生的独创,刷水画,顾名思义,即先在纸上刷上一层水,再在水上作画。这一独特的晕染手法,将传统水墨与现代水彩画效果融于一体,动物们毛茸蓬松的姿态也随之生动展现出来。墨如何晕染,如何晕染得漂亮,具有极高的技巧,韩美林先生有自己独特的技巧,凭着多年的绘画实践,在美术史上开拓出新的路径。韩美林先生用这种打破常规的绘画方式,创作出一批深受普罗大众喜爱的作品,这些作品还被广泛运用到了邮票设计中。特别是韩美林先生画马,名闻遐迩,其独特的色彩与不拘一格的姿态自成一派。韩美林先生画马秉承古人之法“画马之法,画骨力神气为上,画肉次之,画毛又次之”,寥寥几笔就将马的神韵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他笔下的马线条简洁、色彩剔透,其呼之欲出的神态仿佛随时将要冲出画卷,奔向草原。
而永海的生肖画则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创作之路。
从永海的生肖画中能够窥见其对艺术与美的理解。他的生肖画创作之所以能让那些可爱的小生灵生动无比起来,是他对美好事物的感知与对创造真善美的坚持。例如在鼠年他画的小老鼠,萌得让人心动。有在油灯下戴着眼镜看书的,有背着书袋欢乐行走的,有交头接耳喁喁私语的,画面极为和谐、温馨、有趣。例如在虎年他画的老虎,憨态可掬,既有霸气,又有和气,将老虎的可爱一面发挥到淋漓尽致。
对绘画题材的限制或对某种形式因素的自我约束对艺术表现力的提升有时是致命的,因为“有限性”会限制一个人的创造潜质。而当一位画家突破某种限制而走入一片“新境”时,其内心便会激发出强烈的“创作”欲望,思维会变得异常活跃。生肖画之于永海即是对题材限制的突破,他让永海去除生肖画约定俗成的表面叙事模式,而从真善美的角度研究事物的内在本质,不刻意在那些与本质无关的形式花样上浪费时间。例如,在甲辰龙年他画的生肖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尊崇、吉祥、腾飞、奋进的象征,中华民族以“龙”为图腾。龙,在画面上很难表达,但在永海笔下,龙却表现出多姿多彩的造型,他以自己的理解,运用不同技法,创作出风格各异、精彩纷呈的作品,展现了龙的风采,吐纳了龙的气势,传承了龙的精神。
永海的童年与少年时代是在福州郊区一个叫做马鞍的乡村长大的,极目四处,是一片绿油油的田野,田野上的牛羊,他再熟悉不过。他曾养过狗,与狗耳鬓厮磨,在那只狗年迈走后,他再也不养狗了,因为他不想再触景生情,动物就像他知心的朋友。正因为他对各种动物的深刻理解和细致观察,他的生肖画呈现的是个人的生命体验,笔墨生动自然,毫无虚情假意,每一幅作品都不重复,让人感受到他创作的严谨。
水墨之妙在于它的偶然性和不可重复性,虽千变万化而浑然为一,自由与放任之快感,并以无限的可能创造奇迹。掌控水墨的关键在于控制和疏导自己的内心。心“活”了笔墨自然“活”起来。笔墨运用的过程既是塑造形象的过程,也是内心修炼的过程。
对永海而言,每一次的创作都是一种生命的全新体验,因为,你不知道下一步要发生什么,灵感随时出现,需要你瞬间做出判断并即刻把握。所以,他身上总是带着一本速写本,无论是出差还是各种“在路上”,只要有条件,他便会迅速打开速写本,将人物或环境记录下来。而这些速写成了他各种主题画创作的“源头活水”。
在永海看来,作品最重要的还是要表达内心的“真实”,不然很难与观者发生共鸣。若只陶醉在自恋式的个人意念妄想中,而不去触动现实中最为真实的一面,那就永远难以触及艺术的本质。
三
张永海自幼喜欢画画,每每讲到他的艺术经历,他总是不忘提及两位先生的名字,一是苏建质,一是林逸尘。苏建质又名林一隅,是个收藏家,从四川工作退休后回到家乡,张永海总爱跟在他身旁转悠。老先生家里有不少名家字画,诸如宋代花鸟、唐朝侍女、明清山水等,常借给张永海回家临摹。久而久之,他对水墨国画的兴趣日渐养成。
福州工艺美术厂的老艺人林逸尘是张永海绘画生涯的重要的引路人。这位老先生是当时著名肖像画家高翼鹤的入室弟子,且和陈子奋、潘主兰、郑乃珖、周哲文等过从甚密,谈诗论画,友谊颇深。林逸尘十分喜爱朴实勤快的张永海,将自己精湛的作画技艺倾囊相授。直到张永海进入福州三中读书,每天中午还是雷打不动地到师傅家里“开小灶”。
16岁时,张永海考上福州工艺美术学校,读了三年的雕塑专业。从此,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安格尔、罗丹、米勒等大批伟大的艺术家及其作品就深深地印在张永海的脑中。因为深受西方素描原理影响,又有多年雕塑的底子,许多人断定张永海会专攻当时热门的油画。可谁料张永海听从内心的召唤选择了国画,他拿起毛笔,开启他水墨人生的华章。兴许是和教育有缘,19岁中专毕业的他留在福州工艺美术学校当教师,后来架不住班主任林雪川苦口婆心地劝导,又考上了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毕业后继续留校任教,直到2017年调离。
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教授到担任福建省画院院长、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是张永海个人生涯的转折,也是他艺术经历的华丽转身。
在担任福建省画院院长期间,他旗帜鲜明讲政治;团结协作,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对体现正能量的各艺术流派秉持兼容并蓄的态度;在创作研究交流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继承与发扬老一辈艺术家的艺术思想和精神,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张永海多年在主持福建省画院工作时孜孜矻矻的追求,也是福建省画院工作的重点。在他任上,福建省画院着重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形态上发力,返本开新,推出了一系列引起各界好评的展览,如“当代写意花鸟画名家邀请展”、“立形聚神 水墨人物画名家邀请展”、“集墨扬锋 全国写意画名家邀请展”、“第四届全国连环画展”、“全国水彩画名家邀请展”、“全国综合材料绘画展”、“高峰之路——新时代中国画优秀成果展”等展览,通过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展现真实、多元、全面的中国特有的审美观和艺术理念,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喜爱。同时,还举办了“古厝之光”、“话说闽西非遗”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展览,通过艺术形式赋予中华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他还邀请许多名家到福建省画院讲学办展,像尚可、姜宝林、吴云华、李洋、孔维克等;同时,他还带领福建省画院的画家走出画院到全国各地采风写生,进行艺术交流,这些活动拓展了福建省画院艺术家的视野,领略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灵秀与壮美,也学到了许多待在画室学不到的东西。和许多书画名家一样,张永海也常被邀请去外面开设讲座,他总是将绘画艺术与传统文化相联系,引导听众在欣赏精美的艺术品的同时,更加深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建立真正的文化自信。
作为学院派画家,张永海与同时期很多学院画家一样深入思考中国画在现代社会的转型与发展问题。他从来不对立地看待传统与当代的问题,从来没有排斥过传统。他认为传统好比土壤和水,我们一刻也离不开她。当然这种不排斥不是依赖,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跨越传统。
作为著名的水墨人物画家,他没有过分强调“观念性”而失去作品的“艺术性”。对中国画“传统”及“当代性”的开放认识使他的作品在具备表达性的同时,又不失笔墨精神和时代气象。他关注他笔下的人物在当代社会中的精神状态。在他的作品中,往往不增加复杂的空间背景,即使有也是采用虚化的处理方法,藉此反衬重点人物形象。他努力想尽量抛弃理性因素,用视觉触发的瞬间体验来表达对人物的“第一感”。我们似乎能够从他的作品中看到视觉在物象上流动的痕迹。他会在某一个局部着意,让其变得细腻而丰富,他也会在某一局部留白,让其变得混沌与粗放。这种有意取舍的处理方式,再加上墨色浓淡变化及黑白对比,使画面呈现出了既有强烈视觉冲击力,同时又不失细节和趣味的艺术样式。
面对张永海的水墨人物画作品,你会有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共鸣和震撼,它仿佛帮你找回了失落已久的纯真,其隐喻了的肖像,自然而放松。层层叠加的笔触和酣畅淋漓的墨韵,显示了一种强烈的震撼力。他以其独特的观物感物方式和开放的艺术观念,不断拓展水墨人物画的表现语境,在当今水墨人物画领域可谓独树一帜。
永海的作品有的画幅巨大,有的却小巧灵动,但无一例外的是,他的每一幅作品都处处弥漫着水墨的冲动,思想的力量,笔线墨韵诸元素在旋转、分化、收放、包容的状态中呈现出美的冲击力。可以说,张永海的作品折射出了中国社会形态迅速转型,知识分子文化精英价值取向发生重大转折的思想动态,揭示了当代社会中人的精神的各种飘浮不定,昭示了人们在巨大的社会压力下和观念不断更新而又无所适从的困境,同时,他的作品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和历史人物的尊崇,人物的背后是强大的文化力量。他通过视觉语言的纯粹彰显了自己的个性,并运用这种个性化的语言图式,把人性中的一种精神深刻地贯彻到了纵横交错的笔墨线条中。水墨人物画是以人物为表现对象的,张永海认为,水墨人物画创作的核心是 “传神写心”,既要保持中国画传统的笔墨韵味,又要能够擅长借用西画的造型原理塑造人物形象。
张永海的画室叫“长天楼”,我是那里的常客。我不知道“长天”二字是不是取自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艺海长天,笔墨春秋。他在长天楼画画看书,在长天楼听音乐放歌,在长天楼与友人一起喝茶聊天。这些都滋养了他的笔墨,浸润了他的心灵。在那一刻,所有诸如传统与当代、观念与语言之类的思考皆会自然渗透与内化到他的精神世界里,借助笔碰画纸的一刻,表现出外在景物在自我心境中的真实观照。
关注社会现实,关注时代变迁,关注人的本质存在,关注生命永恒的价值。张永海希望自己能通过自己的作品“记录一个民族的命运,承载一段历史的沉浮,勾勒一个时代前进的步伐”,这也许谈何容易,但张永海却努力而为之。我始终觉得,永海是那种怀有深刻使命感的人。
2024年11月1日
写于意园
著名艺术评论家,画家、作家、诗人。1962年9月出生。198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曾师从启功先生。1991年北京大学访问学者。原执教福建师范大学,现为福建青年杂志社编审,福州工商学院教授、图书馆名誉馆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理论艺委会顾问、 福建省传记文学学会会长、福建省出版系列高级职称评委。他的观音心经题材作品独树一帜,冯其庸先生谓其“畅神养气,了无世尘”。
著有《艺术福建——林公翔艺术访谈录》(福建美术出版社)、《科学艺术创造心理学》(福建人民出版社)、《青春的私语》(福建人民出版社)、《行走的风景——我与生命的契约》(四川人民出版社)、《读不尽的人生》(海峡文艺出版社)、《Hi美国——记忆旅程的起点与终点》(福建人民出版社)等25部著作。同时,在《美术》《美术观察》《中国书画》《荣宝斋》《艺术界》《江苏画刊》《画廊》以及《人民日报》《文艺报》《中国文化报》等报刊上发表数十篇美术评论文章和美术作品。担任数十场展览策展人,为上百位艺术家画册展览撰写序言或前言。
(来源:林公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