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文明的璀璨星空中,北京中轴线犹如一条穿越时空的银河,承载着中华民族永恒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精神。围绕着中华文明的实践过程,诞生了无数文学范例和艺术精品,举凡诗词歌赋、翰墨丹青、金缕玉错者,无不闪现着华夏儿女的智慧结晶,散发出恒久的艺术光芒。闽人善艺,唐宋已蔚然成风,历经千百年的传承与弘扬,今天已然蔚为大观,在多个艺术领域皆有不俗成就。而在所有艺术类别中,福州大漆无疑是极其璀璨夺目的,由一代漆艺宗师沈绍安开创的脱胎漆艺术范式,经百余年的传承与弘扬,早已扬名四海,堪为工艺美术典范。
漆画《永恒中轴》
为传承中华艺术瑰宝,弘扬中华大漆艺术传统,11月22日,由沈绍安漆艺产融基地制作的脱胎漆画《永恒中轴》在北京正阳门城楼落户。这幅汇聚了中国大漆传统、北京中轴线城市文化、沈绍安漆艺百年品牌以及当代艺术家的创新精神的漆画公共艺术装置作品,立于北京中轴线正阳门城楼之上,连接起中华古今文脉的传承。它不仅是传统漆艺的现代演绎,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易经宇宙观在当代的一次辉煌展现。
北京中轴线作为古都北京的灵魂和脊梁,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它不仅是世界上现存最长、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轴线,更是世界城市史上最杰出的城市设计范例之一。北京中轴线上的历史建筑,记录着北京城的沧桑变迁,也见证了一个民族曾经的盛世芳华。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曾说:“‘北京中轴线’是逾7个世纪城市历史遗存不断累积叠压的结果,体现出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规划理念的持久生命力。”传统政治哲学中天地人和的宇宙观、世界观、文明观,这种蕴含生命力的精粹,在《永恒中轴》中得到了艺术的再现与传承。
在美术史中,北京中轴线的宏伟景象被许多艺术家以各种形式捕捉并永久地定格。例如,明代嘉靖年间的版画《北京城宫殿之图》,以古代地图的缩绘技巧,精细地勾勒出众多宫殿、衙署、坛庙、城门的正面景观,生动地展现了明代中期皇城与内城中轴线的建筑风貌。清代画家徐杨的《京师生春诗意图》则采用鸟瞰视角,巧妙融合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绘制出一幅生动的皇城内外生活场景,呈现出当时京城居民共庆新春的热闹景象。凡此种种,皆生动形象诠释了北京,这座世界名城、中华名都独特的精神风貌和人文景观。
随着时代的变迁,北京中轴线的艺术表现也转向“人民艺术”,开始聚焦于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现代画家刘洪宽的长卷《天衢丹阙——老北京风物图卷》便是其中的佳作,它描绘了20世纪初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风貌和市井生活,通过丰富的绘画语言和技巧,勾勒出了一幅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此外,北京文史馆的书画家金连经、李德福、郑山麓等人创作的巨幅山水画《古都揽胜》,以及郑山麓、郑雅元的组画《图说北京中轴线》,都在继承中国传统笔墨精神的基础上,从各自独特的视角,细腻地描绘了北京中轴线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积淀。这些描绘北京中轴线的作品,大多以具象的场景为主线,展现北京中轴线的建筑之美,更折射出这座城市独有的历史韵味和文化光辉。
与过去具象描绘中轴线场景的画作不同,漆画《永恒中轴》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北京中轴线上建筑隆福寺的《藻井星图》,这是目前已知最早将星空图作为藻井图案的建筑,堪称明清建筑的孤例。艺术家们巧妙地将“星图”元素融入作品中,以抽象的星宿图为创作元素,将具有8000年历史的中国天然大漆髹饰方法,按照星象、易学的方位建构出一幅穿越时空的永恒意象,浓缩了华夏文明充满诗意与力量的中国气派,是中国艺术范式的新时代表达。这种创新的表达方式,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文学知识,又赋予了作品一种神秘而深邃的宇宙观,展现出中国人“借古开今,联通未来”的浪漫主义情怀。立足于正阳门城楼观看《永恒中轴》的画面,亦会让人联想到唐代诗人李白曾在《夜宿山寺》中留下“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艺术情境,从而达到借景生情的妙用,这也是作品名称《永恒中轴》的由来之一。
此外,漆画《永恒中轴》还蕴含着沈绍安漆艺团队对传统文化的深情致敬和对未来愿景的热切展望。这幅作品的尺寸——7.8米的高度和5.6米的宽度——不仅是对北京中轴线距离的象征,更是对我国56个民族大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赞颂。而《永恒中轴》的独特魅力更在于材质、内容与工艺的表现,其材质主要使用天然大漆。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大漆的国家,跨湖桥出土的漆弓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中国大漆材质本身就意味着一种永恒的精神与活力,大漆温润、神秘、含蓄、华丽、厚重的特点同样也是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用恒久的大漆艺术来表现永恒的中轴线文化,展现东方文化的自信也是画作的重要立意之一。
清华美院教授、漆画《永恒中轴》艺术总监白明认为:“这件大漆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华文明的五大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还让大漆温润如玉的特性与代表中国传统色彩的红色调共同形成一种充满热情、希望的永恒画卷。”为在视觉和触感上呈现出理想的艺术效果,《永恒中轴》的内容设计更是匠心独运。画面主体如同一本打开的巨型图书,书页中缝构成一条金色中轴线,环绕着中轴用星象与易学方位构建出完整的星图,再结合沈绍安家族传承的脱胎技法,以及描金、贴金、台花、彩绘等多种髹饰技艺妆点不同的星体,营造出灿若繁星的斑斓景象,悠远而神秘。在色彩上,画面承载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色彩的认知,运用不同程度的渐变红色调,营造像阳光般温暖的画面感,希望由此为人们带来精神的激励与情感的慰藉。顶部的朱红如同旭日东升,中部的橘红与金色轴线构建出稳重的“中”字,象征着北京中轴与国家文化精神。底部的褐红则代表着红土地历史的深厚沉淀与传承。整体画面通过色彩工艺的审美,引导观众对大漆材料与抽象的画面形成一种温暖的喜悦之情,观者伫立于画前,仿若即将打开北京中轴线上的星际之门穿梭时空,去感受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辉煌与灿烂。
这幅作品不仅传达了文化自信,也体现了中华文明与现代世界的紧密联系。在白明的设计思想与艺术家黄宝贤的具体技术指导下,沈绍安漆艺团队通过不断实验,将沈绍安家族的各种传统工艺融入到画面中,为这幅作品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沈绍安家族作为中国近代漆艺的代表,将源自中原古寺佛像的夹纻工艺融入闽人日常生活,创制出属于闽地的脱胎髹饰技艺,让“沈绍安”这一近代中国极具代表性的漆文化符号在世界舞台绽放,其传承和创新不仅是对传统工艺的尊重,也是对文化自信的彰显。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漆壁画就一直在我国大型建筑公共空间的装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民大会堂、福建省政府接待厅、香港中银大厦、西安火车站、西藏宾馆等大型建筑的公共空间中都曾利用漆壁画平铺直叙的方式来展示具象的地方风土人情。本次《永恒中轴》的创作,没有选择传统绘画的具象描绘形式,而是以更符合中国人浪漫的,更具想象空间的抽象形式来传递情感。如果说过往在大型建筑公共空间描绘具象地方风土人情的方式是那个“车、马、邮件都慢”的时代一种情感的寄托,那么今日的漆画《永恒中轴》就是在互联网快时代播撒下的一颗种子,它以独特的艺术语言,讲述了一个关于时间、空间和文化传承的故事,为观者提供了一次穿越古今、探索未来的艺术之旅。
(作者系福建商学院讲师、福建省美协漆画艺委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