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艺术频道12月6日讯(本网记者 冯韵 通讯员 陈煜华)福至东南,美美与共。12月5日上午,东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黄大卫、东南大学发展委员会副主任、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芮振华一行赴榕,为福建校友会的“南华彝绣·文化驿站”授牌,并为六朝松茶馆举行揭牌仪式。
本次活动在东南大学与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下,由东南大学发展委员会、教育基金会、校友总会,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主办,东南大学福建校友会、浦城县巧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福建六朝松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武夷山市夷发茶叶科学研究所共同承办。活动旨在推动新时代非遗保护和跨省份的地域性非遗的融合创新性发展,在南华彝绣的传承和弘扬、以及乡村振兴上更进一步,实现非遗之美的活态传承与叠加融创。
活动现场(东南大学福建校友会供图)
活动现场高朋满座,主要人员包括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顾问、原党组书记范碧云,东南大学党委常委黄大卫副校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李豫闽,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吴维敏,全国“三八”红旗手、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浦城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周冬梅,东南大学发展委员会副主任、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芮振华,东南大学校长办公室副主任刘丽勤,东南大学校友总会赵阳老师,东南大学福建校友会会长林磊等。
黄大卫致辞(东南大学福建校友会供图)
黄大卫首先发表致辞,代表东南大学,对福建省文联领导、国家级非遗浦城剪纸传承人团队对驿站建设的大力支持表示诚挚感谢。他表示,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县是东南大学定点帮扶地区,拥有1700多年历史的彝族刺绣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彝族刺绣产业却一直存在产业散小弱、不成规模的困境。东南大学立足少数民族彝族刺绣实际情况,全力推进“小产业、大民生——把妈妈留在家”的帮扶工作,以彝绣馆、美丽工坊、彝绣传习所、彝绣文化驿站建设为中心任务,从彝绣人才培育、彝绣产品研发、彝绣品牌打造、彝绣销售等多方面推动南华彝绣产业发展,努力实现把更多的“妈妈”留在家,帮助解决乡村留守儿童问题。
李豫闽致辞(东南大学福建校友会供图)
李豫闽表示,东南大学艺术学科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福建省、江苏省是我国两大工艺美术强省,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对本次活动高度重视,对东南大学举全校师生和校友力量在乡村开展助力南华彝绣非遗发展之路,取得良好成绩表示祝贺。他希望,未来发挥高校科技力量,与福建非遗融合创新,以此驿站建设为契机,联合开展设计融合、工艺融合、产品创新、品牌合作与市场推广、文化活动交流等,共同探索非遗保护传承发展新举措新路径,让非遗“守得住”“活起来”。
林磊致辞(东南大学福建校友会供图)
林磊表示,非遗文化给校友会赋能新的方向与动力,以校友经济赋能乡村发展为目标,积极参学校定点帮扶的云南乡村彝族刺绣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以共建文化驿站为起点,共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研发新的文创IP,向全国东大校友传递非遗之美、回馈桑梓赤子情。
随后,活动进行了互赠创作作品环节,全国“三八”红旗手、国家级非遗浦城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周冬梅,精巧运用福文化专家陈吉“多一点福”书法作品创作“福至东南”标识,赢得赞誉。东南大学发展委员会副主任,教育基金秘书长芮振华代表学校赠送东大杯南华彝绣第一届大赛获奖作品“六朝松”。
互赠作品(冯韵 摄)
同时,东南大学校长办公室副主任刘丽勤向东南大学福建校友会赠送国家级非遗江苏金箔画作品《大礼堂》,副会长童键代表福建校友会接受这份珍贵的礼物,让大家充分感受到江苏省的国家级非遗的瑰丽。
据了解,此次活动是对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深度探索,也是凝聚各方力量、共促文化发展的宝贵契机。六朝松茶馆将结合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特色,紧紧围绕“福建、江苏、云南”三地推动文化建设,拟引进学校、校友、地方文化专家进驻文化驿站,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推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向社区下沉,传承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打造和谐幸福社区贡献力量。
现场合影(冯韵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