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放大镜,微雕作品上的字迹清晰可见。
许通海向记者介绍《拼搏印迹》微雕作品。
许通海创作的《大米上的奔驰》微雕作品
东南网1月16日讯(报业集团记者 黄小英 通讯员 郑文典 文/图)近日,在福建省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上,漳州市人社局选送的微雕制作技艺入选“最受欢迎的八闽绝技”。
我国微雕艺术历史悠久。微雕技艺以其精细入微、巧夺天工的特点,自古以来便受到人们的推崇和喜爱。2022年,微雕被列入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近年来,漳州市工艺美术学会会长许通海通过创新微雕载体、表现形式等,将多门艺术融入微雕,赋予微雕新时代的内涵与精神力量,将这一传统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毫厘之间颂古今
走进位于漳州古城东宋河旁的许通海大师微雕艺术馆,映入眼帘的是一件件精美的微雕作品。创作者许通海是福建省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自幼酷爱书法,篆、隶、楷、草、行、魏等书体皆得心应手,曾多次在全国性的硬笔书法和微书比赛中获奖。
“我向父亲习得书法、雕刻等技艺,为后续研究微雕奠定了良好基础。”许通海说,微雕是一门以微小精细见长的雕刻艺术。在极为有限的空间里进行创作,每一次落刀都要凝神静气、心手合一,否则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在微雕艺术馆内,一组名为《拼搏印迹》的作品令观赏者啧啧称赞。该作品由11件寿山石巨印组成,印证中国女排“十冠”奇迹。这组印章一字排开,最大者以隶书精刻女排精神的十六字金句“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其他10件按“弘扬新时代的女排精神”排列,印身分别刻制着中国女排夺冠的相关评论文章、新闻报道等内容。
“就拿这个‘弘’字来讲,平均1平方厘米刻300多个汉字,全部取材于1981年中国女排首夺世界冠军的名篇、报道。”跟随许通海的脚步,记者看到,每一座石雕不仅四面可赏,且每一面都独具匠心。石雕正面以微雕文字衬出纤劲大字,侧面是女排拼搏的精彩剪影,背面刻有历届夺冠领队、主教练、教练、队员名单。排球体的印章印纽则更具代表性,其上不仅刻有历届夺冠的赛事名称、时间、地点,并真实还原了夺冠之后女排队员们在排球上的亲笔签名。
“我希望通过微雕记录中国女排的荣光时刻,将其载入‘石’册,让女排精神代代相传。”在许通海看来,没有文化积淀的微雕仅仅是一门绝技,而由“技”上升到“艺”的关键就在于创作者注入其中的时代内涵与精神力量。
在许通海的微雕作品里,《澳门基本法》《奥林匹克宪章》《金砖扬帆》等作品都记录着历史性时刻,反映着新时代主题,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
传承弘扬“福”文化
“福”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传承千年,寓意深远。“福”字代表着美好的事和物,象征着人们最质朴的心愿和期待。许通海的很多微雕作品都与“福”文化相关。
在早期创作的微雕作品中,许通海将《唐诗三百首》《三字经》组成“福”字,传扬“福”文化。如今,他以寓意“福寿双全、吉祥如意”的寿山石、中国四大名玉之一的华安玉为载体进行创作,让“福”文化走出国门、享誉世界。
华安玉向来被雕刻艺术界视为最难刻的石材,其硬度达到莫氏7以上,可在许通海的手中,硬石头也变得“服帖”了。许通海将华安玉作为探求人文与自然和谐的重要载体,前后花费近20年时间攻克硬度极大的华安玉雕刻,为微雕创作开启了又一种“物料革新”。
放置于馆内重要位置的作品《石上华章》便是取材华安玉,这一作品包括“海上生明月”“石来运转”“醉仙李白”“三生万物”“马上封侯”等精品,件件源于自然、贵在无双,是漳州“福”文化的生动体现。
“这块石头中心白色部分形似一个‘运’字,下有气团,寓意‘运气’,是天赐的一块奇石,形似一颗寿桃,非常吉祥,象征着‘运气石中生’。”许通海指着作品《石来运转》介绍道,他在石头上微刻了吕蒙正的《命运赋》与之呼应,赋予作品深刻的内涵和悠远的意境。
“接下来,我将把更富有内涵的‘福’文化融入微雕中,创作一批叫得响的作品。”许通海说,作为漳州市工艺美术学会会长,他将带领学会全身心投入到“福”文化的研究、创作中,利用漳州本地的优势资源来进行共同创作,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闽南文化等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微雕等工艺美术形式进行传播,用闽南文化把漳州千年古城点亮。
守正创新传薪火
在福建省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上,许通海创作的《道德经》微雕作品格外引人注目。不到10平方厘米的位置上刻着5000字道德经全文,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些字竟是雕刻在质地坚脆的紫砂壶上。
2024年,许通海开始尝试在紫砂壶上进行微雕创作。较之在素坯上雕刻,经高温烧结后的紫砂壶壶身光滑、质地坚脆,只要稍稍不慎,就会造成瓷质表面崩裂。难度之大可见一斑。
除了在材质上不拘一格,许通海还创新发展了平面微雕、立体微雕,软微雕、硬微雕,奇石微雕,多国语种微雕等,将多门艺术融入微雕,可谓集前人之大成。
据漳州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主任江文辉介绍,2020年10月,许通海受邀设立漳州职业技术学院许通海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室,立足该校艺术设计、广告设计等专业,共同打造了一套独具职教特色的技艺传承体系,将微雕艺术的精髓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微雕艺术传承人。
“目前,我们学院的艺术设计、广告设计等多个专业都将微雕技艺融入课程,师生都是深度参与。”江文辉说,他自己也跟随着许通海学习微雕技艺,前不久他以许通海徒弟的身份带领学生参加福建省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学生才能够理解微雕背后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更好地将它传承下去。”他说。
据介绍,许通海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室还定期举办主题沙龙,邀请国内外的技艺大师和专家学者进行交流与分享,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通过这些活动,微雕艺术不仅在校园内得到广泛传播,也在社会上引起更多关注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