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上午,由福建省海峡文化研究中心、福建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指导,龙岩学院师范教育学院与龙岩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主办,永定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福建新华发行集团龙岩分公司协办的的《<红楼梦>与中华文化共同体》新书推介暨学术交流会在龙岩学院行政楼第五会议室顺利召开。会议邀请了来自北京大学、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等高校的23位专家学者及红学爱好者参与,就《<红楼梦>与中华文化共同体》共同探讨《红楼梦》与中华文化共同体的深刻联系及其时代意义。
新书推介暨学术交流会现场
参加本次新书推介暨学术交流会的有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学刊》编审张云,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李杨,福建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李锦秋,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颜水生,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林祁,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历史所所长陈忠纯教授,集美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刘锐、涂惠玲伉俪,龙岩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邱德昌,福建新华发行集团龙岩分公司图书发行部副主任刘永泉,龙岩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罗姝,龙岩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龙岩学院副教授朱荔婷,龙岩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龙岩学院教授兰寿春,龙岩学院师范教育学院副院长、闽台客家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邱立汉教授,龙岩学院中文系巫洪亮教授,集美大学中文系沈建阳副教授,集美大学中文系吴琼副教授,龙岩学院中文系副教授黄俊,《<红楼梦>与中华文化共同体》〉作者、北京大学文学博士,龙岩学院中文系主任,教授陈荣阳。本次会议由邱立汉教授致欢迎辞,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李锦秋致辞,学术交流会由朱荔婷主持。
新书推介
龙岩学院师范教育学院副院长、闽台客家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邱立汉教授致欢迎辞
邱立汉代表龙岩学院师范教育学院对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他先简单介绍了闽西的历史人文,闽西是客家祖地、共和国摇篮,有王阳明等历史名人留下足迹。文学方面,闽西有童庆炳、谢有顺、黄发有等著名文艺评论家,也是著名诗人舒婷开始朦胧诗写作的地方。邱立汉副院长同时介绍了龙岩学院、师范教育学院以及中文系的发展情况。他表示,借本次新书推介会搭建了一个高端的学术交流平台,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机会。最后,再次祝贺陈荣阳教授的新书出版。
福建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李锦秋致辞
李锦秋认为,《红楼梦》具有多方位的意义和价值,陈荣阳教授以新时代的视角,对“《红楼梦》的研究”进行“中华文化共同体”的阐释,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是以向传统经典致敬的方式对个人写作的再确认,更是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实中宣部等5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的积极实践。这场活动是高校与协会有机联动与密切合作的具体体现,为进一步推动我省文艺评论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启示。他表示,福建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将继续立足“一盘棋”的思想,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工作,牵好线,搭好桥,做好平台,打开、融入和深化与高校的协作,密切与地市文联的联系,积极参与、支持和推动地方文艺评论组织工作,助力提升闽派文艺热度的工作,持续擦亮“闽派批评”品牌,为新时代福建文艺评论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评论力量。
作者陈荣阳教授介绍写作背景及感悟
陈荣阳教授热烈欢迎并诚挚感谢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他强调这场相聚不仅是人际缘分的体现,更是文化逐梦人之间的惺惺相惜。他指出《红楼梦》对中华现代文化影响巨大,众多文化名人如毛泽东、蔡元培、鲁迅都喜爱并研究它,在北大中文系的调研中,近一半同学认为该书对自己人生影响最大。《红楼梦》能横跨各时代、各阶层,成为浩大的文化结合体,背后必有深刻原因,这促使自己对“红楼梦中人”进行研究。陈荣阳表示由于当代文学研究界学科划分严格,各领域相互隔阂、甚至彼此轻视。他希望能够打通古典与现当代文学的界限,从整体文化角度研究中国文学。虽然这种想法可能存在风险,但他坚持文学研究应是“有情之学”,避免局限于小领域,应与世界建立紧密联系。陈荣阳指出,文学艺术的功用在于为人类提供美的拯救,给予现实中的安慰。他热爱文学和语言,不认同当代文学研究对语言的忽视,认为文学研究语言应富有生命、情感和灵韵,文学研究应是文学生存的方式。因此,他在书中挖掘、使用并创造汉语新表达形式,期望获得生命的安慰,而非仅将其视为职业工作。
龙岩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龙岩学院副教授朱荔婷主持会议
学术交流
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学刊》编审 张云
张云高度评价了《〈红楼梦〉与中华文化共同体》这本书,认为其选题契合时代文化认同与构建需求,写作策略巧妙,在学术体系建设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张云指出本书选题结合当下文化复兴国策,以红学为切入点研究文化共同体建构,具有创新性。写作策略独特,突破传统红学研究模式,从现代学术史入手,将红楼梦研究与时代课题相结合,拓展了研究空间。同时,书中涉及20世纪红学研究的关键问题,如古典文化还原、学术重建等,对恢复文化自信、确立学术规范等有积极意义。肯定作者对学术史把握准确,能将百年红学纳入大视野,运用红学研究成果构建学术话语体系,实现中西结合。张云赞同本书以文化共同体为核心的结论,认为将《红楼梦》视为古典与现代节点的观点为写作奠定了基础,同时肯定书中对红楼梦中雅文化的讨论,强调其对整本书阅读培养文化认同的作用。最后,张云建议作者进一步深挖内容,如从书中线索探寻中华文化共同体本源,引入新视角研究红楼梦及红学,挖掘更多文化精神内涵,因为红楼梦具有永恒价值,对文化共同体认同意义重大。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 林祁
林祁以“节点”、“乡愁”、“文学迷”三个关键词分享自己与《红楼梦》的情感联系,同时将其与日本的《源氏物语》进行对比,指出二者在人情、讲故事方式、物哀与情感表达上相通,表明《红楼梦》具有世界性。她称本书挖掘出了《红楼梦》超越了时代、兼具象征与写实的特点,指出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宗教思想,同时因其丰富性成为中华文化共同体的象征,拥有无限的解读空间。
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 颜水生
颜水生分享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该著作将红学研究视为表达中华文化共同体思想的工具,揭示了中国知识分子通过红学研究、表达传统家国想象的思想历程。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历史所所长、教授 陈忠纯
陈忠纯表示自己是《红楼梦》的爱好者,在与女儿共读中感悟中国文化的内敛、与人和善等特点,他认为陈荣阳新书中的诸多结论,如同胡适所言重铸国学,增进世界,与其过去一年在海外的经历十分贴近,并表示中国文化底色是最好的。
集美大学中文系副主任 刘锐
刘锐表示新书读起来很顺畅且切入点不同,能从中华文化角度,以典故等物证切入分析《红楼梦》,此外还结合周汝昌的诗词研究,强调了新书的可读性强,写法独特,区别于社科论文体和传统的红学研究基调。
龙岩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邱德昌
邱德昌指出,陈荣阳教授所著书的内容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认同、民族团结、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两岸文化交流等讲话高度契合,如强调文化认同是民族的根与魂,红楼梦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根魂。书中提及《红楼梦》重建了华人知识界与中华文化的联系,本书作者以红楼为载体促进了文化的交流,让读者包括专家对红学有新的认识。
龙岩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龙岩学院教授 兰寿春
兰寿春认为该书以中华文化共同体为重要切入点,抓住红学研究本质,契合时代精神,是红学研究的突破与创新,回顾红学百年历程也是中华文化被认同、共同体构建的过程,强调《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精神寄托,地位无可撼动。重点提及该书对龙岩客家文化启发极大,客家文化是汉畲等族融合的文化认同结果,包括方言、信仰、艺术等方面,如今宣传闽台客家文化,能促进台湾客家人对祖根、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利于两岸和平统一,为客家文化研究带来启迪。
厦门集美杏东小学教师、红学传播者 涂惠玲
涂惠玲老师提到,陈荣阳教授的书为一线老师推广《红楼梦》提供思路启发。同时,她指出小学生接受《红楼梦》存在兴趣与理解脱节问题,对生活场景感兴趣但难理解人物关系、社会背景;家长、老师钟爱删减版,致孩子阅读兴趣低;数字化阅读虽降低门槛,但与传统接受方式有差距,简化文本易失经典意蕴,原貌呈现又有理解壁垒,期待专家指点,以在儿童认知规律、接受度与经典文学性间找平衡,搭建审美阶梯。
龙岩学院中文系教授 巫洪亮
巫洪亮认为该著拓展了对《红楼梦》的多元解读视角,其创新性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点:1.呈现不同历史时期的解读:书中梳理了从晚清到现代各个阶段知识者对《红楼梦》的解读和研究,如王国维、蔡元培等清末民初知识界士人,以及20世纪不同年代的学者和作家们的观点。这为现代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参考,使其能够了解到《红楼梦》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多种解读方式和思想内涵,拓宽了阅读视野。2.引入跨学科研究方法:通过对《红楼梦》与思想、语言、情感等方面关系的探讨,以及将其置于文化场域中进行分析,为读者展示了跨学科研究的魅力。这有助于现代读者打破单一学科的局限,从更广泛的角度去理解和研究《红楼梦》,激发读者的创新思维和多元思考。
集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沈建阳博士
沈建阳从思想史脉络、研究方法以及知识考古研究这三个维度,对新书展开了深度剖析。沈博士点明,陈荣阳教授的新书并非是对《红楼梦》进行直接研究,而是对《红楼梦》已有研究成果的再度研究。其研究呈现出四个显著面向:一是从文学史角度出发,书中将《红楼梦》的全新解读方式,放置在白话文兴起这一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下进行探讨;二是紧扣思想史脉络,陈荣阳教授在处理索隐派与考证派之争时,巧妙地将其融入宋学与汉学之争的思想脉络当中,清晰地指出二者虽为不同流派,实则同源一体;三是秉持 “上天入地找材料” 的态度,陈教授结合自身丰富经验,为解读王国维等学者的观点增添了诸多新颖元素;四是采用知识考古式研究方法,书中大量加引号的内容,其实质是对《红楼梦》研究的深度剖析。
集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吴琼博士
吴琼从自身对新书《红楼梦与中华文化共同体》的感悟切入。她认为,这本书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作品,也并非简单地对红学研究进行线性梳理,而是一次极具创新性的研究探索。这本书清晰地揭示了从晚清直至当代,从国内文化领域延伸至华人文化圈,人们对《红楼梦》的现代解读方式。它不仅是新文化的重要切入点,更是现代思想的集中呈现。吴琼指出,陈荣阳教授以《红楼梦》为桥梁,成功串联起现代知识分子的文化理想。新书的出版,无疑为红学研究以及现当代文化和文化研究,开拓了新的方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龙岩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黄俊博士
黄俊分享了自己阅读新书后的感受。他着重强调了该书学术眼光的独到之处,书中将《红楼梦》的学术研究与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紧密相连,让大家深刻认识到《红楼梦》不仅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更是中华文化民族精神的象征。黄俊博士提到,在以往众多的红学研究中,从未涉及这一宏大且意义深远的论题,而这一论题对于课程思政的开展,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他还表示,陈荣阳教授在书中生动展现了特定年代里《红楼梦》被赋予的文化救赎使命,成功实现了百年红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有机联结。
学术总结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 李杨作学术总结
李杨教授高度赞扬了各位专家学者的发言,认为其中诸多内容都极具价值,完全可作为优质书评助力书籍的推广。在众多研讨内容中,他着重提及了对“文化共同体”这一概念的高度认可。在他看来,将中国定义为文化共同体,在理论层面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从历史角度审视,能挖掘出深厚的文化脉络;于现实而言,则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他认为,这本书巧妙地实现了学术研究与大众传播的有机融合。在深入探讨学术问题时,它没有陷入晦涩难懂的学术语言泥沼,而是运用通俗易懂又不失美感的文字进行表达,将理论与材料完美平衡,字里行间彰显出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与敏锐的语言感知能力,让学术成果能被更广泛的读者所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在研究方法上,作者展现出难能可贵的创新精神和方法论自觉意识。他跳出了传统红学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的固有模式,紧跟当下学术潮流,采用文化研究的方式,以《红楼梦》为钥匙,成功开启了探索中华文化共同体情感结构的大门,这种创新研究思路无疑为红学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与会嘉宾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