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以述理 文以见史:福建漆艺的道与技
——评郑鑫《图说福建漆艺》
文 朱荔婷、罗礼平
本文刊发于《中国生漆》2024年第4期
摘 要:由郑鑫教授主编的《图说福建漆艺》是一部学术性、可读性、通俗性三者兼具的科普力作,无论是其结构布局勾勒了福建漆艺文脉的艺术版图,还是漆文化研究的目次框架、生动通俗且丰富可观的漆艺图绘,皆以漆艺历史与理论的知识和方法为基础,梳理福建漆艺发展线索,普及漆艺知识,与时俱进,呈现了福建漆技艺与漆文脉共同体的学理之思和因应之道,将读者带到了一个知识共振和心灵共鸣的福建漆艺世界。
关键词:福建漆艺;漆文化;《图说福建漆艺》; 郑鑫
郑鑫生长于福州漆艺世家,其父亲郑益坤先生师承漆艺家李芝卿、高秀泉,花鸟画家陈子奋,书法家潘主兰, 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国家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亚太工艺美术大师,获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福建省艺术成就奖(美术)。郑鑫就读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原美术系)期间,正值父亲郑益坤先生于同校执教漆画课程,深厚家学传承浸润于高等院校系统的美术教育体系中。家风熏陶、家学传承成为了滋养漆艺术生命的本源,也造就了郑鑫教授身上自信和敬业的艺术品格。他长期在具有深厚漆文化底蕴的闽江学院美术学院(原福州工艺美术学校)从事漆艺教学、创作和研究工作,并曾担任闽江学院美术学院院长,拥有长达十多年的教学管理经验。在深受传统漆艺滋养的同时,也将新时代美术教育理念融于漆艺之中,几十年如一日深耕漆艺。他探古索今,潜心漆艺,研习传统,探寻漆艺术的工艺和表现形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表现漆艺中深厚的人文情怀和艺术精神;勤于实践,勇于创新,感悟漆文化的审美内核和艺术精髓;善于思考,探索不止,深入研究福建漆文脉的生成和演变。
一、思辨视角下的“史”、“论”和“评”
《图说福建漆艺》将客观的“史”、有效的“论”和专业的“评”之间生成互识、互证、互补的共生态,在思辨视角的坐标中进行福建漆文化的学理探究。该读物呈现了作者对漆艺文化的细腻观察与思考,并在“史”、“论”、“评”的交织中蕴含叙事对话的特质。作者的思辨笔锋主要落置于“时光的漆艺”的版块之中,围绕福建漆艺的特质、发展历史及现实状况,做了深入生动的叙事。钩沉历史,观照现实,站在学术的前沿,通过叙议结合、深入浅出的写作方式,以舒展而又充满思辨的语言娓娓道来,形成自成一体的学术研判,并注重漆文化知识的可读性和传播力。作者的思想步履立足福建漆文化,对漆的历史、典故的探讨在“史”、“论”和“评”中带着学者的谦逊和开放的姿态,既确保了知识的准确性和丰富性,也不断启示大众对漆文化有深度的审美和引发趣味性,亦流露出自身对漆文化的深切感悟。
从微观层面看,在“华夏漆艺溯源”一节中,作者既有对福建漆艺发展历程的细腻描摹,也有对福建漆艺演进过程完整性、系统性层面的深度探索、思考与完善。作者在华夏文明的历史大背景中探寻福建漆艺的坐标,回顾福建漆艺与中原腹地、海外诸国多层次的交流互动;在“福建漆艺曙光初现”一节中,谈福州闽侯庄边山楚墓中的漆器残迹、朱彩漆皮,将福建漆艺上溯到战国中期。在“福建漆艺初兴” 一节中,谈唐代纻胎漆像,以及与之相关的贴箔工艺、金漆工艺、佛妆工艺。在“福建漆艺发展”一节中,谈宋代福建漆器的装饰手法———素髹、描金、金漆、戗金银、薄螺钿、福犀等。在“福建漆器的繁荣”一节中,谈明代发明印锦;清代发明仿洋漆、脱胎漆器、薄料等。此外,技术创新使福州成为中国近现代漆器产业重镇的历史地位。总的来说,本章进一步理清了漆艺发展的脉络和演进规律,通过有机地整合,形塑出福建漆艺的整体面貌。
在“福建现代漆艺”一章中,作者谈福建漆艺家李芝卿、沈福文、雷圭元等在中国现代漆画诞生中所起到的先锋作用。 此外提及现代漆艺与公共空间———漆壁画、漆屏风、漆塑的特点,并特别讲述了福建漆艺家多次承接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台湾厅装饰任务,如 20 世纪 60 年代李芝卿先生漆画大屏风《武夷夕照》,80 年代以后福建工艺美术学校师生合力完成的漆壁画《武夷之春》、福州工艺美术学校(闽江学院美术学院前身)师生创作的漆壁画《高山风情》《雾漫清泉》及《宝岛蝶情》等。从中可见,作者清晰感知福建现代漆艺发展的蓬勃脉动,向读者们展现了福建现代漆艺发展的高光时刻和探索时代漆艺新命题的典型作品。
此外,《图说福建漆艺》一书在清晰的中心脉络基础上,通过“连串插入式”的结构将历史典故、名人轶事镶嵌其中,这些都构成了以漆艺为中心的微观性视角。由此,圈筑了一个系统性、开放性、包容性和大众性相融合的研思路径,凸显了“聚焦”与“融合”的特征,并通过漆艺传统与现代的双向观照,赋予漆文化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二、福建漆艺发展史料的挖掘与研究
作者通过挖掘宋以前福建漆艺的相关史料和发现新材料,在《图说福建漆艺》收录了他具有创建性的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图说福建漆艺》展现了宋以前福建漆艺的发展情况。因缺乏物证,宋以前的福建漆艺向来少人问津。早在 2012 年,郑鑫教授在《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发表论文《“空白”的疑惑与解读——宋代以前福建漆艺的发展状况》。该文论证了福建漆艺直到商周时期还处于空白状态;战国、秦汉时期,福建漆艺以移植外来漆工艺为主要手段情况下的发展状态,兼及闽地土著漆工艺存在与否等问题[1];隋唐、五代在佛教造像带动下福建漆艺发展状况,因为缺乏物证,藉“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卢舍那佛坐像”和“古吴越国宝装漆函遗存”来推知。
这个研究框架及相关结论为宋以前福建漆艺研究开拓出方向。在这篇文章的基础上,经过十余年的资料累积和深入研究,形成了《图说福建漆艺》中有关宋以前福建漆艺发展的系统性论述。
其二,《图说福建漆艺》对宋代福建漆艺的论述甚详。这在其它版本的福建漆艺术史中是少见的。个中原因也许是,清代中期沈氏家族脱胎漆器的崛起,使福州一跃成为中国漆艺中心,由于脱胎漆器的巨大影响力,学界自然而然将研究重点放在清中期以后。对此,郑鑫教授不无遗憾地说,“福州漆艺的悠久历史、丰富技艺为脱胎漆器的盛名所掩,仿佛说到福州漆艺,唯有脱胎漆器,再无其它。”[2]他在研究中发现,早在宋代,福建漆艺便迎来了“福犀”的辉煌时代。在福建漆艺史上,福犀与脱胎漆器双峰并峙。福犀有着比脱胎漆器更悠久的历史,有其独立、完整的技法体系和审美原则,不应被遗忘[3]。他的论文《中兴的前奏——宋代福建漆器发展之研究》、《宋元时期的福州雕漆》、《被遗忘的辉煌——福州雕漆小考》,讲述了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图说福建漆艺》写宋代福建漆艺的部分,展示了郑鑫教授相关的学术积累和创新。
其三,在讲述明清时期的福建漆艺时,《图说福建漆艺》以沈绍安家族为中心展开,特别强调两点:一是强调技术创新。这部书详细讲述了沈绍安家族发明“脱胎”工艺、“薄料”工艺,并始终致力于技术革新,使生产高质量的漆器成为可能。在元明清雕漆一家独大的情势下,沈绍安家族通过技术的革新逆流而上,改变漆艺保守、奢靡的风气,带来整个漆艺行业的振兴。二是强调漆艺传承。书中通过人物、故事串连起沈绍安家族七代的技艺传承和经营之道,甚至在更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讨论沈绍安家族的影响及其与新中国成立后的“福州第一脱胎漆器厂”、“福州第二脱胎漆器厂”的关联。征信指出“自沈绍安恢复创制‘脱胎漆器’,技艺历经七代族传家承,漆业昌盛,巧匠如林,一个家族逐步带动一个产业。”显而易见,《图说福建漆艺》借讲福建漆艺史,向读者传达福建漆艺传承、发展中最核心的话题。
值得一提的是,在讲述明代福建漆艺时,郑盈教授详细介绍了杨塤。杨塤在明宣宗时受命前往日本学习“莳绘”工艺。他将“莳绘”工艺,中国传统的“金箔”“螺钿”工艺,以及文人画的技法、审美融为一体,令人耳目一新。将杨塤纳人福建漆艺考察的范畴,肯定他在“使福州漆器制造异军突起,并由此改变了江浙地区髹漆工艺一枝独秀的境况”中的贡献,是郑鑫教授独到的见解[4]。其立论基础可见于2012 年发表于《美术观察》的《明代漆艺家杨塤籍贯献疑》一文。在此之前,人们几乎都认定杨塤是浙江嘉兴人。郑鑫教授重新梳理杨塤的生平履历和艺术风格,通过与福州受日本“莳绘”工艺影响情况;宋代福州螺钿、金箔工艺;清代沈绍安家族“脱胎漆器”装饰对“泥金画漆”的发展的比对,由此得出杨塤很可能是福建福州人的结论。
其四,《图说福建漆艺》对福州脱胎漆器、厦门漆线雕、永春漆篮的阐述尤为引人瞩目。这些都是作者基于长期的田野调查,通过系统性的收集、整理、研究所得。例如,2021 年,郑鑫教授及其团队受福建省文联、福建民间文艺家协会委托开展了为期半年的调研。他们辗转多地,详细了解福州漆艺的脉络与现状,形成《福建漆艺发展现状调研报告》[5]。《图说福建漆艺》重新整理了相关的田野调查成果,并对福建漆艺产业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书中提出的“打造‘中国漆艺之都’需要文旅、教育、人社等多部门形成合力,聚集资源,从漆艺资源、教育与培训、手工艺人传承等方面多管齐下。”的构想,是值得当下深入研究的新课题。
三、福建漆工艺变迁的历史与传承
从宏观层面看,作者在远观视角上既承传统,又辟新域。从走进漆工艺变迁的考究到走出漆工艺技法的文化融通,从技法理论到漆文化历史逻辑的双向观照,都在动态与未来的流变中汇融。
福建漆艺文化的研究可以从一个侧面加强和深化人们对于福建漆艺历史的整体理解和把握。相较于通过讲述漆艺产品的形制、审美来编织福建漆艺术史,《图说福建漆艺》更倾向于梳理漆工艺变迁的历史过程。例如, 书中对福建漆器的代表性品种——福州脱胎漆器、厦门漆线雕、永春漆篮做了工艺拆解,将长达数月的、极其繁复的工艺制作过程简化成几个核心步骤,并逐一精心绘制流程图来帮助读者理解。以脱胎工艺为例,复杂的制作过程被归纳为“泥土塑型(塑泥胎)、裱糊麻布(裱布胎)、刮灰上漆(修布胎)、脱去泥胎(余布胎)”四步,再通过与之相应的四幅线描人物图来再现这一过程,使读者一目了然且印象深刻。再如,厦门漆线雕的制作被分解成“制漆泥、搓漆线、打底、盘缠、上桐油、贴金箔、洗金箔”;永春漆篮的制作被分解成“破篾、编竹篮、灰篮(灰工)、漆画、安金”,叙述自然,深入浅出[6]。作者将专业性的漆工艺技法通过文字和图片的捭阖出入,追求漆工艺技法专业性与大众理解的连接点。从整体而言,本书通过漆的概念、漆的溯源、福建漆艺发展史、传统与现代的福建漆艺、福建漆艺教育和新时代的漆艺不同版块内容的集合,在这一过程中,作者着眼于“文以化成”的理念浸润大众的思维和认知中,给予读者以深层次的阅读愉悦,福建漆工艺变迁的历史与传承的脉络粲然可见。
内页(部分)
时下,福建作为中国漆艺重镇,从传统漆器到现代漆画,再到有漆器参与的现代设计,福建漆艺走出了一条具有区域文化特质的道路,特别是自清中叶沈绍安发明脱胎漆器以来,脱胎漆器、现代漆画的辉煌,使福建一直处于中国漆艺中心的地位。作为漆艺行业的从业者,在感受福建漆艺带来荣耀的同时,也担负着传承、发扬福建漆艺的使命。诚如郑鑫教授所言:“传承、发扬福建漆艺不能仅仅依靠少数艺术家、企业家的情怀和坚守。要使更多人走近漆艺、了解漆艺。唯有如此,福建漆艺在当代社会才能作为一种鲜活的艺术形式,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此外,书中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温度,让作者对于漆文化的情感、信念在文字间来回传递,并塑造着读者丰沛的感知能力。30 年前,郑鑫教授在广播上听到台湾漆艺家杨丰诚先生撰写的《写给爱桼(妻)的一封信》,深受感动。30 年后,他在一次讲座中再谈起此事。当时杨先生已仙逝,他的学生听了讲座后,特地寄来了这封信。郑鑫教授与杨先生虽素未谋面,但他对杨先生有着真切的情谊,在《图说福建漆艺》中全文载录了这封信,以此表达对杨先生的深厚敬意,也将独属于一代代漆艺人的真挚情怀,通过这段亲身经历传达给读者,从而营造出怀抱朴素诚意的人之场域。
总之,该书是一部通体清晰,构建新颖,视野开阔,将宏阔审视和微观分析、学术性和通俗性集于一体,有史实、有见地、有温度的大众学术普及读物。郑鑫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将多年来田野调查、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公共知识,开发成科普读物,通过史料、生动的故事、丰富的图例和趣味形式进行表述。一方面于洗练平实的文字中蕴含学术上的真知灼见。另一方面,表达对福建漆文化的所思、所悟、所感,深入浅出。就整体而言,郑鑫教授的这部《图说福建漆艺》既是对国家加强科普能力建设,深化全面阅读要求的理论回应,彰显出高度的文化自信和使命担当,也是将漆艺史学向度与实践路径融合,不断拓展出漆文化的多维度内涵,在普及漆文化知识中深化大众认知的现实探索。
参考文献:
[1] 郑鑫. “空白”的疑惑与解读——宋代以前福建漆艺的发展状况[J].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11-15 .
[2] 郑鑫. 中兴的前奏——宋代福建漆器发展之研究[J]. 中国生漆,2022(2),23-27.
[3] 郑鑫. 被遗忘的辉煌——福州雕漆小考[J]. 雕塑,2022(2), 82-83.
[4] 郑鑫. 明代漆艺家杨塤籍贯献疑[J]. 美术观察,2012(10), 110-111.
[5] 郑鑫. 福建漆艺发展现状调研报告[R]. 祈风沐雨——海上丝绸之路与八闽文化调研文集,386.
[6] 郑鑫. 图说福建漆艺[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23.
· 目 录 ·
前言
第一章 绪 论
一、漆艺的内涵
二、漆艺的外延
三、漆艺的漆
第二章 漆从哪里来
一、典籍里的漆
二、漆树概况
三、生漆“咬人”
四、割漆验漆
第三章 时光里的福建漆艺
一、华夏漆艺溯源
二、福建漆艺曙光初现
三、福建漆艺的初兴
四、福建漆艺的发展
五、福建漆艺的繁荣
第四章 福建传统漆艺
一、福州脱胎漆器
二、厦门漆线雕
三、永春漆篮
第五章 福建现代漆艺
一、福建现代漆画
二、现代漆艺与公共空间
第六章 福建漆艺教育
一、近代福建的漆艺教育
二、现代福建漆艺教育的探索
三、当代福建高校的漆艺教育
第七章 以复兴为使命,打造中国漆艺之都
一、多元与复兴:当代漆艺发展语境
二、担当与对话:传统漆艺的当代价值
三、传统与现代:福建漆艺产业的问题
四、汲古与开新:福建传统漆艺的复兴
参考文献
后记
《中国生漆》
2024年第4期目录
书评文章作者简介
朱荔婷
龙岩学院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福建省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福建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副秘书长,龙岩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罗礼平
先后就读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北京大学艺术系,博士学位;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美术馆馆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美术学类教指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美术研究与创作,擅长水墨与综合绘画,兼长书法,多件作品被专业展馆收藏,彩墨综合材料作品《梦·蝶》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展。
《图说福建漆艺》作者简介
郑鑫
男,1968年生于福州,原闽江学院美术学院院长、“闽都学者”特聘教授、无党派人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美术家协会漆画艺委会副主任、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漆艺专委会主任、福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非遗(脱胎漆器)传承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州市首届文化名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重要展览并屡次获得高级奖项,多幅作品被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工艺美术馆、越南胡志明美术馆、福建省美术馆等国内外艺术机构收藏。在艺术类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其中权威9篇),出版专著(国家出版基金项目)2部、福建省社科基金出版专著1部,教材1部。主持国家艺术基金1项,福建省社科联项目2项,省宣委、省财政厅创作项目各1项,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重点项目1项;发明专利3项,参与国家社科艺术学项目2项、文化部文化艺术研究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