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艺术频道3月26日讯(通讯员 张鑫宇)3月25日,“红色基因——四校课程思政作品联展”在闽江学院举办。本次活动由闽江学院美术学院、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喀什大学设计学院联合主办。闽江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陈兴明莅临开幕式致辞,校党委宣传部部长戴少娟、团委书记王艳婷、教务处处长何伟、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陈国岱,相关主办高校嘉宾及闽江学院美术学院师生代表200余人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闽江学院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张万辉主持。
闽江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陈兴明莅临开幕式致辞
闽江学院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张万辉主持
本届主题活动以“红色基因”为切入点,立足“东南沿海—国际都市—革命圣地—边疆建设”的红色脉络,聚焦不同地域红色文化视野下艺术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精选200余件课程思政作品,以艺术为载体,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教学,展现了红色基因在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生动传承,以作品联展的创新形式探索思政育人新范式。
闽江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陈兴明指出,本次联展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战略部署的重要实践,希望在未来还可以探索“艺术+思政+科技”的跨界融合,利用虚拟现实等技术还原红色历史场景,让思政教育更具感染力。他期待以此次四校课程思政作品联展为新的起点,深化校际之间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索“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新方法,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凝聚高校间的强大合力。
开幕启动
开幕式合影
特约嘉宾上海大学教务部副部长顾晓英教授作了主旨发言,顾晓英认为,四校课程思政作品展是交流与融合的平台,可以通过共同开发课程,打造联合线上课程,各校学生合作完成大型的艺术作品,深化课程思政育人实效。她分享了“12344”课程思政建设体系的上大风景,包括分层分类-新思想点亮的专业教育育人风景以及“红色项链”-串联高校党史类课程联盟风景的宝贵经验。
特约嘉宾上海大学教务部副部长顾晓英教授进行主旨发言
喀什大学设计学院杨昊副教授分享了通过《旅游工艺品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结合中华文化传承、文旅融合发展、文化润疆工程和旅游兴疆战略的课程开发背景,提出思政引领、产教融合的思政课程建设思路。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桑茂林副教授介绍《写生》实践课程如何深入黄河流域采风,围绕吕梁地区红色经典、黄河流域民情以及黄河流域生态的“红”“黄”“绿”三种特色,创新写生实践课程的思政课程内容与形式。
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郭丽娟副教授结合《延安红色木刻版画创作实践》的课程风采,阐述如何以有感情、有温度、有深度的当代延安木刻版画传承刀锋下的家国情怀,通过项目为驱动,以实践为导向,结合红色历史现场创作,体现特色亮点与教学创新。
闽江学院美术学院郑志强副教授阐述《闽山闽水物华新 美丽乡村绘新篇》专业实践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探索,通过对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留下的宝贵理念和实践成果的学习与描绘,引导不同专业学生深入乡村实践,构建“跨院协同、学用结合”的育人模式。
闽江学院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陈敏主持圆桌对话环节。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党委宋国栓副书记、闽江学院美术学院院长金晖、喀什大学设计学院教学负责人、办公室主任杨玉柱、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副院长邵瑞、喀什大学设计学院设计学科专业负责人杨昊围绕“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分享与问题探讨”展开跨界对话,将“红色基因”转化为青年看得见、摸得着的艺术作品,以艺术形式激发青年使命感,让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出新”更“走新”。
圆桌论坛
漫步展厅,闽江学院的《闽山闽水物华新 美丽乡村绘新篇》以彩色画卷展现乡村振兴的壮美图景;上海大学以《黄河东渡遗址》作为专门课程任务,突出红色文化教育,增强文化自信;延安大学的《红色木刻版画创作实践》再现革命年代的峥嵘岁月;喀什大学的《边疆建设主题设计》则通过现代设计语言诠释民族团结与边疆发展的时代主题。“原来思政课可以如此鲜活——当画笔遇见信仰,执奋斗之‘笔’,绘就强国有我的‘担当画卷’,青春才会闪光”,前来参观的“00后”大学生冯世通在木刻作品《红色延安》前感慨道。
展览现场
此外,四校签署《闽江宣言》,成立“四校课程思政教育改革联盟”,计划联合开展红色研学、社会实践等项目,推动思政教育从校园“小课堂”向社会“大课堂”延伸。未来,四校还将在资源共享、师资培训、课题研究等领域深化合作,推动课程思政体系化与特色化发展。
《闽江宣言》签约仪式
(图片由闽江学院美术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