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艺术频道 > 艺术评介 > 正文
《百年美院 · 口述历史》(第一辑)出版
2025-04-15 17:27:57 来源:中央美术学院 责任编辑:冯韵 作者:

百年美院·口述历史(第一辑)

秦建平 赵晶 / 编著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4年

本书简介

本书基于“百年美院·口述历史”已积累的艺术名家名师口述文献,从文字整理入手,为那些大先生代笔,讲述中国现代艺术的故事。文字输出是口述文献的保护与应用,避免活文献库成为冷库,或造成二次流失。本书编辑紧扣“艺术家与现代中国”的历史主题,大致按照历史编年体叙事原则,“第一辑”选取亲历现代进程中较早的历史事件的采访对象,围绕故事主角与现代进程风雨同行、置身跌宕起伏的几个重要历史阶段,依循他们的讲述呈现历史现场发生的故事。文字整理过程中,坚持将人物置入历史背景,尊重历史事实,并加以严谨考证,以保证其口述的真实性与客观性。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胜利80周年。在这样一个重要历史节点,引导读者倾听历史的声音具有重要历史与现实意义。从那些名师大家娓娓道来的微观视角切入宏观历史,跟随他们进入历史现场,回到历史坐标——那时他们正年轻,当战火燃起,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青年何为?艺术何为?趟过历史长河的艺术青年们,因何成为“历史人物”而载入史册?

今日青年,可以跟随大先生们沿现代中国的征途一步步走来,去体悟他们在抗日烽火中怎样用手中的笔,一笔一笔书写坚定的现代艺术精神。

回顾中央美术学院的一百多年历程,最重要的是进一步认识她的优良传统,认识历代艺术名家名师坚守的文化理想、学术初心和始终不渝的精神追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优秀的美术作品描绘和表现了波澜壮阔的时代生活,刻画和塑造了大量为国家献身、为民族奉献的英雄楷模形象,讴歌了社会发展的恢宏气象,书写了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使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成为可视可感的丹青画卷,在凝聚人民精神力量、鼓舞人民团结奋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前辈先贤的许多代表性作品,都是他们置身社会变革、体察时代生活、朝向美好理想的精神产物,而每一件作品的后面,都蕴含着他们的人生际遇和思想追求,有许多感人的故事,对于书写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历史,有着重要的价值。

逾百年的中国美术教育是美术事业薪火相传的人才保障,中央美术学院积淀的教育教学经验,折射出中国美术教育的现代转型和发展态势,更反映出艺术名家名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抱负。在美院这个大家庭里,历代美院人形成团结默契、追求共同理想的“心气”,把个人创作研究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把教书育人放在培养国家艺术栋梁的高度承担起来,形成了桃李芬芳、弦歌不辍的美育成果。今天,面对新的使命与任务,需要进一步梳理中央美术学院自身的历史、特别是百年传统精神,为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谋求事业发展提供重要的精神动力。

——范迪安《序》

摄制组本着“抢救性”拍摄的原则,从最年长的先生开始拍摄,从100多岁的“00后”到“90后”,再到“80后”,努力挖掘、收集、保护老艺术家、艺术教育家的口述历史文献。我们的“抢救性”原则也正是致力于口述历史的崔永元先生所说的“我们一直和时间赛跑”。我们更像是与生命的速度赛跑。但我们架起摄像机之后,“00后”、“90后”……每年总有不想看到的“逝去的”消息。这项工程任重而道远,是一项长期的、永不收尾的工程。

口述历史是一种搜集历史的途径,一种记录历史的方法,是将记录、发掘和认识历史相结合的史学形式。“历史承载的不仅是往事的记录,也是从他人经历叙事和追忆中获取知识。”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口述史研究学者魏扬波(Jean-Paul Wiest )认为,“我们作为研究者的任务不仅是收集信息,而且是保存、整理和分析,使这些见证能传诸于世,使这些从口述史获得的认知与洞悉能力能受益于他人。”

这项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作为美院晚辈,谨以此致敬美院传统,礼敬美院先生,留给美院后学。

——秦建平《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