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艺术频道 > 艺术评介 > 正文
福建美术创作的“写生”精神——从闽疆写生到丝路文脉共振的新范式
2025-04-29 15:05:53 来源:福建美协 责任编辑:冯韵 作者:陈蓉

在新时代的文化语境下,福建美术创作以独特的“写生”精神为笔触,在闽疆大地与丝绸之路的广袤时空中,绘就了一幅充满深情与创新的文化长卷,演绎着闽疆情深与丝路文脉共振的动人故事。

福建美术的“写生”传统源远流长,深深扎根于“师法自然”与“中得心源”的艺术哲学土壤之中。从北宋惠崇的“小景山水”,到近现代李耕的“游观写生”,再至当代王来文的“写生创作”,“师古人不如师造化”的理念在福建一脉相承,并成为闽派美术的写生精神。这一传统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尤其是在丝绸之路美术采风写生创作活动中,既坚守了“外师造化”的精髓,又在丝绸之路的宏大叙事里开拓创新,赋予了写生创作以全新维度。

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将抓创作、促学术作为工作重心,借“文化润疆”工程的东风,组织艺术家跨越山海,与新疆昌吉的文艺工作者开展了为期两年的深度文化对话,并在文艺志愿服务中构建起“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生态,实现了从闽疆写生的地理跨越到丝路文脉文明对话的升华。福建美术以多维度写生创作体系和系统化的文化润疆实践,在山海交响与文明互鉴中完成了艺术语言的时代重构,让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理念借艺术之力深入人心,彰显出新时代对口援疆工作催生的文化活力。

近日,由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福建省美术家协会、昌吉州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的“丝绸之路——美术采风写生创作展”在福建省画院展出,此次展览成果丰硕,汇聚了百余幅油画、中国画及壁画作品,每一幅都饱含福建文艺家对新疆的深情厚谊。当八闽的水墨气韵与天山北麓的斑斓色彩相互交融,画作中的每一笔都在触摸历史、雕琢岁月。张秋桔的作品《和美丹霞》为新疆山水画发展贡献“闽人智慧”,他在实地写生中独创“羊肚皴”等画法,将闽派青绿山水笔法与新疆地貌的粗犷肌理完美结合。赵胜利与陈铎两位画家虽风格不同,但均以新疆人物题材为突破口,通过各自的艺术语言,从形神刻画到文化隐喻,从个体叙事到集体记忆,激活新疆多元的文化基因,深化人物画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张永海的《生命之河》以灵动的线条和色彩展现新疆昌吉州吉木萨尔车师古道野狼谷的历史厚重与无限生机,让人们在欣赏画作时感受中原农耕文明、西域城邦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的碰撞交融。陈亮的《北庭故城遗韵》系列写生作品,以跨媒介的创造性实践重新定义了中国画的当代可能性。作为从油画转向中国画的探索者,他不仅突破了传统技法的边界,更通过媒介特性的融合与重构赋予历史题材以时空交叠的叙事维度。陈亮将油画的物质性与光影的严谨性转化为中国画中时间的可见性——那些斑驳的墨色层叠、灼热的土红与褪色的远景,共同构成了一座“被观看的历史现场”。画家们突破视觉界限、媒介界限,在创作中融入听觉、触觉等感官体验,既强化地域艺术特色,又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诚如画家们所说:“我们不是在画新疆,而是在新疆的怀抱中重新认识绘画的本质。”这种写生精神,既是对闽派写生传统的当代演绎,也为“文化润疆”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践范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福建与新疆的文化共鸣正汇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在新时代的新丝路上奏响文化交流与发展的激昂乐章——让闽疆情谊在艺术的滋养下历久弥新,让丝路文脉在时代的传承中绵延不绝。

(作者:陈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