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艺术频道 > 艺术快讯 > 正文
严复与近现代书法研究专题讨论会在福州召开
2025-05-30 17:54:14 来源: 责任编辑:冯韵 作者:

专家学者围绕“严复与近现代书法”主题展开专题研讨 傅心婕 摄

东南网艺术频道5月30日报道(傅心婕 冯韵 周智军 通讯员 严家鸿) 2025年5月28日至30日,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福建省书法家协会联合主办,福建教育出版社、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研究会、福州市严复翰墨馆承办,福州市文联、福州名城保护开发有限公司协办的“严复与近现代书法研究”专题讨论会在福州举行。本次专题讨论会共征集、筛选出25篇高质量论文,邀请到全国50余位书法界专家学者、文化界人士齐聚严复故乡,在历史现场构建起思想与艺术的对话场域,围绕近代思想先驱严复的书法艺术、书学思想及其文化传承展开深入讨论,探寻其在近现代书法史上的独特价值与时代意义。

群贤毕至:

在历史现场构筑学术对话坐标

5月29日上午,严复翰墨馆学术报告厅内,“严复与近现代书法研究”专题讨论会正式启幕。中国书协副主席、学术委员会主任叶培贵,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文联专职副主席王来文,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陈奋武,福建省政协经济委副主任、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林飞等领导嘉宾出席会议。王来文副主席、严复翰墨馆馆长郑志宇、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孟庆星先后致辞,共同强调严复作为思想启蒙者与书法实践者的双重身份,及其对当代文化传承的启示意义。在专题讨论会上,2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先后就专项议题做了发言。

会议期间,与会嘉宾全面参观了严复翰墨馆,近距离观赏严复书法真迹;并前往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参观体验,实地探访严复故居及街区内的书法文化遗存。通过近距离感受严复生活的历史场景,学者们进一步理解其书法创作的文化语境,为学术研究提供了鲜活的实地素材。

会议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叶培贵主持 主办方供图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王来文致辞 傅心婕 摄

严复翰墨馆馆长郑志宇致辞 傅心婕 摄

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孟庆星致辞 傅心婕 摄

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李一作总结致辞 傅心婕 摄

学术交响:

严复书法的文化精神解码

严复(1854—1921)是近代中国思想启蒙先驱,其“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思想影响深远。本次会议聚焦其书法艺术,揭示其在晚清碑学浪潮中坚守帖学一脉的文化立场。

学者们从多维视角展开深度解读。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李一指出,严复追求“雅”,其书法与译文之“雅”相辉映,承翰墨传统,以帖学为宗,写出了特定时代的诗书合一、文墨相兼的作品,与同时代文人共同延续帖学脉络。山西师范大学教授杨吉平强调,严复书法是“文化修养与技法修养高度结合的文人书法”,其风格以“简约、冲淡、朴厚、古雅”为特征,有雄浑大气之作,亦有内敛遒劲、清秀雅致之书,文气郁纤,内涵丰富,成为中国书法字如其人特征的经典范例。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杨军基于国博馆藏百余件严复书迹的整理研究,揭示其功能性、实用性和高效性的书写特征,日常手稿、信札与艺术创作风格统一,体现“非艺术”的艺术价值,展现“以帖学为根基,辅以刻帖研习”的取法路径。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薛帅杰则从教育史视角探讨严复对下一代的书法启蒙,他提到严复在西学东渐背景下仍坚持子女的旧学教育,亲自指导临习碑帖,其教育理念折射出近代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坚守。

严复书法具有文化象征意义。作为学贯中西的知识分子,其书法实践贯穿“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的理念,将西方理性精神与传统文人审美结合,成为近代文化转型的微观样本。其书法不仅是书写记录,更是思想轨迹的视觉呈现,体现其人格境界与时代精神。

20余位专家学者在会上分享研究成果 冯韵 摄

会议成果:

构建研究框架,明确未来方向

此次专题讨论会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众多专家学者通过深入研讨,系统梳理了严复书法的艺术脉络与思想内涵,填补了近代书法史研究中关于严复书法的部分空白,为严复研究提供了更为全面的视角。研讨会的成果不仅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严复个人及其所处时代文化背景的理解,更能为当代书法创作与教育提供宝贵的借鉴。在当代书法面临诸多挑战与变革的当下,严复书法所体现的对传统的坚守与创新的精神,为书法创作在入古与出新的探索中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此次专题讨论会系统梳理了严复书法的学术价值,初步构建起涵盖文本研究、图像分析、文化阐释的多维研究框架,建立了跨地域、跨学科的学术合作网络,为后续研究奠定组织基础;通过“学术研讨+文化体验”的创新模式,探索出书法学术传播的新路径。未来,书协与严复翰墨馆、出版社等机构将通力合作,进一步加强严复书法文献的整理出版,推动研究成果向创作实践转化,让严复书法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在当代书法发展中焕发新的活力。

嘉宾参观严复翰墨馆 主办方供图

与会嘉宾合影 傅心婕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