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艺术频道 > 艺术快讯 > 正文
专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2024武汉双年展总策展人范迪安:“城市流体”关联武汉的历史文脉和文化品格
2024-08-10 21:05:22 来源:福建美协 责任编辑:冯韵 作者:

范迪安。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每次到武汉来,我都深深地感觉到武汉人文传统积淀深厚,感受到武汉的城市发展与所处的水系、湖泊、湿地等自然环境相交融的独特景观和城市文化品格。”7月31日,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2024武汉双年展总策展人范迪安在汉接受长江日报记者专访时说,双年展主题定为“城市流体”,就是想努力和武汉这座城市的文化沉淀、文化肌理、文化性格能够形成更深度的关联。

范迪安解读:“城市流体”主题一方面以“流动”“流变”意会武汉所具有的水文化特征,另一方面强调武汉作为中部崛起和长江大动脉、长江文化带的中心城市,在文化、科技、环境、生态等方面所呈现出的活态性、多样性、创新性和可持续性。

■ 从艺术的角度阐述城市流体

武汉具备鲜明代表性

从国内角度讲,上海、成都、广东、济南等地的双年展,都在努力打造属于自己城市的文化主题、艺术主题。范迪安表示,策展团队有信心将武汉双年展的主题打造成武汉特有的、争取更是独有的一个主题。2024武汉双年展主题“城市流体”这个“流”字和2022武汉双年展的主题“艺以通衢”的“通”字,其中蕴含着一定的延续性和发展性。

“我们放眼世界选择邀请的艺术家和作品,都在努力探讨流体的活性和能量,由此来构成武汉双年展自己的学术特色。”范迪安说,一座城市都有它的历史文脉,在新时代都在努力建构新的城市形态。武汉在城市建设方面朝向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城市的面貌可以说焕然一新。基于原有的三镇布局,结合科技产业的发展,形成城市的活跃生机。武汉的文化活动也非常丰富,既有近现代以来的历史文化街区建构,又有博物馆、美术馆这样的新平台,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生活家园。

这届双年展的主题,旨在揭示和探讨城市转型变迁中“流”与“变”的动能意义。“实际上,‘流动’‘移动’的城市文化属性,是国际上许多大城市转型迭代的共同特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以一个大都市为基点,从艺术的角度阐释文化的流动性和城市的流体性,武汉具备了鲜明的代表性。”范迪安说。

范迪安认为,每一个人从自己的日常生活角度,或者是对社会发展的体验观察,都会深刻感受到一个“流”字,这是今天整个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的能量。正是通过交流、流变、流通,构成了当下一种动态的社会发展的进程。也是一个“流”字,构成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与艺术欣赏之间,对今天的生活感知与对未来的艺术想象之间,有了更多的互动。通过与艺术的互动、通过对艺术作品沉浸式的体验,让人的身心能够向更宽阔的世界敞开,得到精神的游历。所以,2024武汉双年展要围绕着“流体”这样一个既是物质的,但更是文化精神的概念来进行艺术的展示。

■ 5个板块围绕主题打造

展示“流体”的文化内涵

2024武汉双年展在“城市流体”的主题之下,将设立“文脉探源”“边界交汇”“微光探寻”“未来编码”“生灵之境”五个板块,分别由孙振华、鲁虹、冀少峰,安德烈亚·德尔·古尔丘(意大利),孙冬冬、刘舒畅,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张尕、毕昕、曹佳敏,王乃一等国内外知名策展人进行展览策划,深入挖掘并呈现艺术的多样面貌。

范迪安表示,双年展策划也是一个小小的学术工程,既要围绕着武汉举办双年展的定位来思考,更要着眼于中国艺术和国际艺术在今天发展的一些新特征。“策展团队成员都是有经验的策展人,特别是年轻策展人,这些人直接深入到艺术创作现场,同时具有国际视野。”范迪安说,由此展开前期比较热烈的分析研判和讨论,最终形成了“城市流体”这个总主题和5个板块的分主题。

范迪安透露,双年展对艺术家的邀请、选择的作品,都是以“城市流体”主题为出发点,以学术的特征、特性、特色为出发点。从目前来看,2024武汉双年展邀请的国际艺术家将占比近40%。他表示,本届双年展无论是传统的绘画、雕塑、装置、影像还是数字媒体,甚至智能媒体,都是围绕着“流体”的文化内涵以及跟城市的关联等方面来展开,“策展团队对艺术家和作品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遴选,希望构成丰富多彩的展览形态,而主题又是武汉独有的”。

■ 在探索未知世界时

艺术能激活创造性思维

如何使一个当代形态的艺术展真正具有开放性、可观赏性、可理解性?范迪安认为,需要在艺术作品的选择、作品的审美观感、展览的导览导读等方面来下功夫。

范迪安认为,展览所选择的作品,既是艺术家创作者的个人感知体验,也是在探讨当下人们面对的共同的问题,比如“如何保护好生态环境?”“如何在动物、植物、河水、土壤等自然资源方面有新的人文关切?”等。这也为普通市民理解艺术作品提供了一个基础的背景。

“当代艺术跨越传统学科边界和固有形态的融合创新,使艺术语言呈现出表达的流动性、多样性,本届武汉双年展的作品更多以科技与艺术交融的面貌凸显出活力。但是,双年展毕竟不是科学实验室的展览,作品是作为一个个公共审美的对象来进行展示。”范迪安说,作品既要体现科技含量,还要有比较强的审美观感,在展示设计上也会注重将观众导入沉浸式的空间之中。据透露,在展览举办期间,武汉美术馆还将加大公共教育活动的投入,组织相关的学术讲座,通过丰富的导读、导览行动,让市民形成对艺术创新特征的认识。

范迪安提出,希望市民能够在展览中感知到时代生活的变化。通过欣赏、阅读展览作品进一步打开自己的感受力、理解力,并通过理解艺术创新来提升文化创新的自觉,更好养成创新思维。“我不认为每件作品都能够被人读懂或者完全被接受。但是当艺术在探索一个未知世界时,特别是想象一个未来世界时,它总能起到激活创造性思维、发挥更多想象力的作用。”范迪安说。

(来源:长江日报-长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