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艺术频道 > 艺术评介 > 正文
高炎丹:理法与哲思融通的书法生活——访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黄坤生
2025-07-09 11:25:57 来源:艺品 责任编辑:冯韵 作者:

理法与哲思融通的书法生活

——访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黄坤生

文 / 高炎丹

黄坤生

1968年生,现为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画院特聘画师。

1992年以来,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展、全国中青展、全国楹联展、全国草书展等。1995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2016年参加中国文联第10期文艺中青班视觉艺术高研班。出版有《黄坤生书法作品集》《丁酉墨痕·黄坤生草书作品选》《“遒劲伟美——重温毛主席诗词”黄坤生书法作品集》等,多次举办个人书法展。

题记

书法作品是书法家个体精神的呈现。书法家个体精神越丰富,其作品的内涵就越能得到深刻的表达;个体精神越自在松弛,其书法作品越能有灵性新颖的面貌;个体精神越有文韵哲思的滋养,其书法作品越趋向风雅。黄坤生先生以赤子之心倾心于书法艺术,长年赤诚、扎实地探索着,观世情以展胸襟,融哲思于笔端。他精心研习各种书体并多有心得,尤其是在行、草书领域,实践了传统美学的阴阳观。在文化视野上,他始终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植根传统,借鉴音乐、舞蹈等姊妹艺术的艺术规律和表现手法,关注当代艺术,从实践层面进行跨界融合,让书法格局趋向于宏大。追求书法笔墨的纯度、质感、直观,以雅致为基调,理中见趣,注重气韵与造型的协调互生,在理法与哲思间融通了书法艺术的多重表达。

金石之寿(题跋:沈舜乾 李 力 高亚强 曾锦溪)

50cm×176cm 2010年

《艺品》:您在20世纪90年代初青年名显,20岁出头便连续入展第四、五、六届全国中青展,第六届全国展,第一届全国楹联展,第一届全国草书展等重要展览,而后却选择沉潜做系统研究,重塑书法艺术认知,在传承与创新之路上持续探索。能否请您详述这一历程中的探索感悟与实践路径?

黄:每个年代的人对待艺术的态度和方法都有所不同。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我与同时代人学习书法的途径大致相似。比如凭借艺术的秉性天赋,从小就对书法艺术有天生的敏感与喜爱,并执着于此,而后有幸受到区域书家和师长的指导等,逐步走上研究书法的道路,在各个阶段取得一些成绩,持续进入专业的学习与创作状态。在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中循环往复,或许是这一代大多数书法人学习书法的历程吧。

20世纪90年代初,漳州几位前辈、书友以张瑞图、王铎、黄道周、倪元璐等书风为代表的作品在全国书法展赛中获奖、入展,屡获佳绩,一时被称为“漳州书风”现象。我也在全国多项展览中,以明清行草书书风,特别是表现乡贤黄道周书风的作品受到关注。

由于工作原因,90年代后期,我没再分出精力投稿全国性展览、参加赛事,更多的是转向对书法史进行系统梳理,研习各种书体,分阶段探索,寻找与自己心性契合的经典书法,探寻契合自己的笔墨语言。让体验化成经验,把见识上升为观念,再将观念提升为审美。学习创作过程中,于帖学、碑学两大体系做了大量的笔墨实践与融合探索,并思考跨界艺术观念、艺术规律为书法艺术所用的可能性。

记得王蒙先生说过,丰富的人生经历和体验都成了他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和灵感来源。我的工作岗位也涉及学校、行政、企业、文艺团体等,这些经历厚养了我。“经验即艺术”“风格即人”,每个从艺者的追求永远在路上!

《艺品》:2021年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您出版了《“遒劲伟美——重温毛主席诗词”黄坤生书法作品集》,作品各具审美图式,尽显您对书法艺术的精诚之心与探索之姿,个人书风亦出现鲜明的特质。请问是怎样的机缘触发了这一系列作品的创作?其中又蕴含着怎样的艺术思考与情感表达?

黄:2021年,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我选择以毛泽东诗词为书写内容,进行主题性创作。

在展开创作之前,我专程瞻仰了毛主席率领红军攻克漳州纪念馆,重温1932年红军攻克漳州的历史事件,感受毛主席伟大的军事思想和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前往辽宁博物馆参观学习“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感受唐宋时期的绝代风华和传统文人的思想情怀;前往敦煌莫高窟、玉门关、阳关等处采风,回望文化遗存,感受历史的沧桑与优秀文化的传承印迹。

创作过程中,我怀着最崇敬、最期待的心情,夜读诗词,感受伟人情怀;日书作品,力争做到形式与内容协调统一,尝试着用书法创作中传递的自然流畅、清朗俊逸的美感,和“静如处子,动若脱兔”的节奏、视觉张力等,表现诗词中的婉约情怀和浪漫色彩,极力用笔墨语言再现伟人的崇高境界。创作空间在书斋与工作室切换中持续延展,仅一个月时间便基本完成67首诗词80件作品的创作。这批作品相对集中地展现了我的个人审美追求。创作前期,我对作品的形式进行精心设计,在纸张的选择、书体表现力的考量、毛笔的运用、作品形式的变化上反复思考和实践。作品完成后,对每件作品量身装裱。对装裱方式、材质选择、策展空间等也做了全面考虑,尽力让这批作品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蔡襄《嵩阳道中》 180cm×49cm 2024年

《艺品》:您的书法作品中,楷书取法可见古意,隶书、魏碑亦呈现多元样式。请您谈谈这几类书体在创作中的取法脉络与您的创作理念。

黄:真、行、隶、草、篆各种书体广泛涉猎并达到一定的审美高度是非常必要的,我当下创作书体以行书、草书为主。对于楷书,我一直在探索隶书向楷书过渡阶段的可能性表达,减弱唐楷折钩、提按的明显特征,让楷书书写回归到隶楷过渡阶段的朴厚意味,力求表现古朴、简静、平中见奇的美感。我认为古厚的东西更深沉、更有力量,以少总多、以简载丰、沉郁苍古的笔触往往更耐人寻味。当然,古厚的楷书要有雅致微妙的趣味来调节才好。

隶书领域,我在汉隶摩崖石刻、简牍、帛书上下了不少功夫。汲取简牍、帛书的率意、浪漫和真性情,以及汉碑、摩崖石刻的苍古雄肆。用简牍的笔法写汉碑,将碑刻生涩的顿挫感与简牍的开张率真相结合,力求沉着而痛快,如《书谱》云:“夫劲速者,超逸之机;迟留者,赏会之致。”

魏碑的学习,主要是吸收其结字奇趣,用笔随性合调、方圆兼具,书风雄强刚健、古厚苍辣。如幽燕老将,在凛冽寒风中巍然矗立,自有一种气概。

《艺品》:您书法的书写特点和审美取向具有一定的辨识度,内在气质与外在形态比较统一,特别是行书的用笔、结字、造型的“留白”很有特点。能否请您结合创作实践,谈谈在行书创作中对传统的继承与个人的思考?

黄:书法是中华美学中韵律和构造最为抽象的一种。一位书法家要对汉字造型有独特的感受力,并具有解构与重构、塑造的艺术想象力,要有对历代经典作品进行取舍、融合、转化、创造的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构思,将古典美学转化为当代视觉观感。

我的行书以帖学为根基,追求帖学细腻温润的韵味、碑学雄强磅礴的笔意、简帛书法率性舒畅的趣味,表达自然生动而有奇趣的书写样式。在创作上以阴阳观统摄作品全过程,从学理上对汉字的空间造型进行重构,构造出刚柔虚实、敛放聚散的关系,同时也颇多关注东、西方美学的综合比较和运用,在立足书法内容文心为本的前提下,尝试探索多元审美风格与视觉的当代性在书法领域的融入。

书法空间的“留白”是中国艺术阴阳观的一个重要呈现方式。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提道:“作书所最忌者位置等匀,且如一字中须有收有放,有精神相挽处……当长短错综,疏密相间也……在能放纵,又能攒捉。”造型空间的“留白”在审美上契合于中国传统美学的“空白”之美。“留白”可摆脱空间等匀,需要通过造型的疏密关系、线条的敛放对比来实现,使点画留出足够的延展空间,任线条伸缩相应、长短相依。同时,造型摇曳腾挪,俯仰欹侧,则风姿顿生。因此,“留白”也构成了字形的开合之势,阴阳裹挟,灵动生势,体现出虚实相生的理趣。有人说我的一些作品仿佛有弘一、八大山人书法作品的影子,其实皆是结字阴阳观的形式表达。对于行书,我更多追求的是于实用性中传递艺术性的表达,如题写标志性的牌匾、柱联、展标等,我倾向直观、喜悦的气息,追求挺秀之美,表达昂扬向上的审美取向,呈现浩然之气的时代精神。

焚香伴幽琴 48cm×180cm 2019年

《艺品》:草书需要理性与感性并举,在创作中展示书家的高超书写技艺和情感的丰富性、微妙性。您的草书作品给人以大气磅礴、奇幻伟美的空间美感。与此同时,您在草书的碑帖融合上,也做了多方探索。请谈谈您的草书创作理念。

黄:草书更接近于纯艺术的表现形式,“远取诸物”与“近取诸身”,体现心性的抽象意味,是心灵深层意识流的瞬间意态呈现。草书创作的自由度比较大,草书要有形、有意、有味。当然,精湛的技术是必备的基础,这样才能支撑起高级的审美。我在草书的创作上注重从源头寻根,知其所以然,对章草、小草的结字来源、笔势特征等深入地学习体味。在继承明清草书奇伟放逸、豁朗舒畅的审美样式的基础上,对“二王”、孙过庭、张旭、怀素、黄山谷、祝允明等行草书广泛涉猎。在长期的书写实践中,注重将魏碑的雄逸强劲、隶书的浑厚沉着、简帛书的率直浪漫、章草的简古素朴含纳其中,专注于笔墨的纯净度打磨、提炼和直观的表达。质实为基,放逸为性,使草书具有比较扎实的点画、雄阔放逸的气质和苍古浑朴的内蕴。

草书创作阴阳观的表达更加复杂和多元,不管是从古与今、中与西的视角,还是理与法的态度,乃至作品中的用笔、结字、墨色、章法,均需在虚实、敛放、苍润、方圆等诸多关系的处理上需要具有宏阔的视野和精湛的技术。草书应注重“写意”精神,从自然万象中汲取灵感,体味日月星辰、经纬昭回之度,天地山川方圆流峙的自然生动之常,禽兽虫鱼屈伸飞动之真趣,方能笔势纵横,气象万千;草书的表现过程需要笔笔生发、“胸无成竹”的书写状态,入规矩于法理,出意料于性情,从“生姿”“生趣”到“生意”。正如傅抱石先生说的:“一切艺术的真正要素乃在于生命,且丰富其生命。有了生命,时间和空间都不能限制它。”草书需要表现生生不息的生命律动,融妙趣于笔端,以豪放畅达的性情敬对笔墨。优秀的草书作品应有如一首规模宏大、结构复杂、表现力丰富的交响乐。张怀瓘说:“及乎意与灵通,笔与冥运,神将化合,变出无穷。”结字生动安和、笔墨关系多元、章法奇诡多变的草书气象是我当下乐于表达的。

《艺品》:书法被认为是实用性与艺术性二元统一的产物,您的书法作品既流露出当代性的空间构成,又具当代视觉观感。您对书法艺术的当代性的风格形成有何见解?

黄:书法从实用属性、文化属性和艺术属性三个维度上看,有不同的审美走向。从实用角度上看,书法承载着记言录史的功能,结字工稳、匀称、漂亮、秀美是其基本要求,也是大众基本认可的美感。从文化意义上说,历代文人士大夫写出有书卷气、有格调、有境界的作品、文稿是书法文人化的一种体现。从艺术性的角度看,能入古出新,突破前人样式,有个性风格、时代审美特征,符合艺术向前发展的规律,是书法作为艺术所必须面临的审美考问。历史上开宗立派的书法大家,经典碑帖无不如此。

笔墨当随时代,书法被视为个人学识、修养、能力、性情的外化,是一个人的“心电图”。“书法即生活”,书法艺术在每个时代都有明显的时代痕迹,即书法艺术的“实时性”。个人书法创作的状态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背景、生活态度以及所持“三观”息息相关。在多元审美的时代背景下,学书者需要有包容的文化心态。当代的书法创作,要求我们有跨界的勇气,去学习,“于书无所不读,凡物皆有可观”。融合借鉴其他艺术门类的艺术规律、观念,拓展书法艺术的丰富性,涵养艺术素养,形成艺术沉淀,提升通感意识,从而提高书法艺术入古出新的可能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跨界融合需要持审慎的态度,在视野、观念开放的同时,要把持好书法本体的边界感,比如通过了解其他艺术门类的学科特点、专业创作手法、材料运用、空间展示方式、叙事方式等,把好技术边界、材料边界和场域边界,不能迷失书法艺术本体。

秀句惊人时戛玉 清言对客总如兰

30cm×62cm 2016年

白居易《食后》 30cm×62cm 2014年

《艺品》:有人认为当下书坛有一种现象:部分书家到一定年龄段,尤其成名成家后就容易陷入创作停滞的状态,难臻古人“人书俱老”之境。您认为这一现象背后的成因是什么?又该如何突破“技艺懈怠与慵懒”的创作瓶颈,实现艺术生命的可持续?

黄:技艺的懈怠与慵懒是艺术领域中一个存在的问题,也是书法创作中不可忽视的隐忧。书法家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可能出现学习能力和投入精力不足的问题,这便是我所体会到的“技艺的懈怠与慵懒”。这种现象并非书法领域所独有,古今中外的各艺术门类在这一点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深入剖析这一现象,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书法艺术创作的本质,也能为艺术家们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提供启示。

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曾感慨:“吾书无所不临仿,最得意在小楷书,而懒于拈笔,但以行草行世。”这种“懒于拈笔”,并非他对小楷书法的热情减退,而是在技艺精进上遇到了瓶颈。身体机能的下降,也使得他难以像年轻时那样投入大量精力进行技艺练习。

在当代书法界,这种现象也屡见不鲜。《书谱》云:“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达到“人书俱老”境界极为不容易,这或许是书法者的一种情结吧!一些知名书法家出现中年危机,客观上由于社会担当、责任加重,时间精力有限,或者由于身体素质降低,体力、眼力不济等,学习能力不足;主观上,或许是由于思想观念,因此满足于固有的风格和审美图式,拘囿在自我审美认知里,导致慵懒与懈怠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作品就呈现出习气,甚至“粗俗气”等。究其原因,我认为更重要的是个人审美能力有限,审美观走偏甚至畸变。以丑为美,以怪为奇,以个性代替共性,以孔见代替洞见,以做派代替气质;视粗野为雄强,视浅显为妍雅,视张扬为创新。脱离本原,脱离中道。这种技艺、观念的懈怠与慵懒,大大阻碍了个人艺术探索的发展。

面对技艺的瓶颈,艺术家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突破自我,实现艺术的再次升华。对于书法家来说,要始终在技艺上敬畏传统,时常临习经典,尽其精微;在精神上反映时代,关注、关爱社会,致其广大,以宏阔视野关注时代发展变化之势,以历史观审视艺术创作之变,以求真的精神保持对技艺的热忱和精进,以求善的心境表现纯粹的笔墨形态,以求美的态度保持艺术的生机和文化担当。

“云笺合写感甄赋,茶事相逢解语人。”浅陋之见,或可见教于同道书友!

书乱诗成句 234cm×52cm×2 2014年

张鸣善诗 180cm×49cm 2017年

文徵明《饮酒》 190cm×32cm 2024年

邹恕《甘露岩》 180cm×49cm 2024年

牢骚风物七言联 180cm×33cm×2 2021年

沉舟老树七言联 180cm×33cm×2 2023年

小有随其八言联 250cm×66cm×2 2012年

蔡襄《宝月法喜堂》 178cm×48cm 2024年

来源:《艺品》202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