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骄阳下,闽江学院美术学院“设绘主意好,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队19名师生带着热情与梦想,跨越2000公里抵达宁夏永宁县胜利乡胜利村。当画笔遇见麦浪,艺术与乡土碰撞出绚烂火花——师生手持画刷为村庄“梳妆”,将200余平方米的墙面化作展现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的画卷。
美美与共,笔尖流淌的民族团结。“我们在汉代昭君出塞的墙绘里藏了一排排可爱的骆驼,唐朝文成公主入藏的画卷中融入了美丽的花卉。”实践队队长吴双介绍。队员们以历史佳话为灵感,将民族团结的动人典故转化为现代艺术表达。引得当地村民感慨:“这些画儿画的可美了,像会说话的历史书”。
“麦”向丰收,乡村振兴新貌图景。正值夏收时节,队员黄秋燕站在晒麦场的墙边,正勾勒麦穗纹样,她讲道,“农民伯伯教我们辨认麦穗的姿态,我们想用画笔定格农民伯伯的劳动之美,展现‘麦’向丰收的喜悦之情”。与之呼应的是队员结合当地乡村瓜果经济,将特色瓜果“种”上了墙面,永宁鲜桃的绒毛、李子的霜斑皆纤毫毕现,连当地果农都笑称“画的比手机拍照还传神”。
百平墙绘,续写闽宁协作新篇。这已是闽江学院美术学院墙绘实践队连续第二年赴宁创作。去年创作的网红墙绘带动当地乡村旅游,今年新增的200余平墙绘更是让人赏心悦目。林舒晗同学展示设计稿说:“我们走访了村里的生态果园,把特色李子、桃子品种和花卉元素融入墙绘设计。”正如带队教师所言:“艺术振兴乡村不是单方面输血,而是要让美的种子在黄土地里生根发芽,源源不断的结出‘累累硕果’,这离不开青年大学生的智慧与力量。”
晒场的麦粒与墙上的金穗同样灿烂,闽江学院美术学院学子们用丙烯颜料描绘的不只是美的图案,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当昭君琵琶遇见现代画刷,当文成公主的嫁妆箱里的瓜果种子变成今日的“花果经济”,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的故事,在这些沾满颜料的年轻手掌里,正以他们的温度续写着新的篇章。
(通讯员:张鑫宇 文/图:美术学院“设绘主意好,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