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艺术频道 > 艺术评介 > 正文
范迪安|把新时代“大采风”之路走得更实
2025-07-28 16:31:18 来源:《美术》 责任编辑:冯韵 作者:范迪安

为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中宣部的支持和中国文联的指导下,中国美协正式启动“美术里的新时代——中国美术家协会‘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大采风活动”。在前一阶段扎实筹备、组织动员、酝酿热身的基础上,“大采风”活动即将全面展开,这是全国美术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导向、推动中国美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也是以实际行动响应文化强国建设的集体宣言。

新时代以来,广大美术工作者以与时俱进、服务人民为根本追求,用丹青笔墨描绘中国社会发展的蓬勃气象,刻画人民群众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为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作出了应有贡献。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阶段。面对新时代赋予的使命,美术创作须要更深刻地把握历史方位,更主动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更生动地展现时代气象。此次活动,就是要形成“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新热潮。美术工作者一起走向广阔天地,深入时代发展的宽广空间,在生活实践中捕捉创作灵感,在人民的奋斗故事中提炼艺术主题,用视觉语言描绘新时代的恢宏篇章。

“采风”是自古以来中国文艺创作的优秀传统,采风的“风”包括了自然风景、生活风物、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内容,而今天要“采”的“风”,在内涵上更加丰富——既有自然的风光,更有历史的风神、人文的风华、建设的风貌、生活的风采,总结起来就是时代的风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美术在坚持现实主义美术发展方向上,有了比古代和近现代更为自觉的意识和清晰的目标,通过深入实际,走进人民群众生产劳动和建设奉献的火热生活,在创作构思上有了新的主题,以丰富的视角和生动的素材形成新颖的画面场景,从而留下了不同时期社会生活的视觉图像,其中的许多作品留下了时代生活具有代表性的印记,也因凝聚了共性的时代情感,体现了艺术追求上的时代高度,而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在社会传播中发挥着永久的文化作用。今天开展的“大采风”活动,既要传承弘扬这些优良传统,又要以新的文化使命展现采风的意义和价值,拓展采风的路径和方法,这就要求美术界同仁形成新的共识,在新的起点上共同出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希望大家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这次“大采风”活动,就是要进一步走向时代的前沿,走进时代的现场,更深刻地感受时代之变、时代之新。虽然,在平时的生活和日常的工作中,也能以各种方式感受到时代的变化,但在宏观认识时代发展主流、了解中国社会在新时代发展的重大成果和根本意义上,还需要拓宽视野,提高辨识度。艺术创作总是建立在深刻体察与深入思考的基础之上,通过补足原有经验的不足,增加新鲜的感受和捕捉的素材,才能上升为创作的立意,丰富作品的内涵,构筑作品的质量。

这次采风的向远之处,就是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崭新气象。通过临场感受,激发创作热情,形成讴歌时代、表现人民的内生动力;通过直接描绘,让时代的风景和生活的风貌呈现在鲜活的笔墨之中。这次活动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共建“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规划成覆盖全国的采风路线,也通过中国美协和各地各级美协、基层美术工作者的三级联动机制,组织广大美术家深入城市发展新象、乡村振兴一线、科技创新前沿、大国工程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现场,系统记录新时代的发展成就。

国家重大战略是新时代中国之进步的集中体现。在不同的领域里,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凝聚了多方面的力量,涌现出划时代的建设热潮,取得了增强国家总体实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标志性成果,这一方方风景需要得到艺术的表现,也对艺术表现语言和方法提出挑战。这次“大采风”的主题是“美术里的新时代”,对于美术创作者,就是要努力表现和反映新时代,让作品内涵拥有新时代的文化表征,在表现形式上拥有创新的语言;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就是希望通过美术家之笔和独特视角,感受身处新时代的景象和气象,从而凝聚精神力量、奋发前行。

“大采风”是增进修养之旅。中华文化、中国文明的历史积累十分丰富,仅在大城市里、在自己所生活的城市里去了解,或只限于书本上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各地都有独特的人文历史遗存,在看到风景的同时也吸纳了那里的文化气息。通过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加人文学养,增进文化自信,把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艺术追求的底色。“大采风”是讴歌人民之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伟业是人民创造的,在各个领域、各种建设岗位上努力拼搏、无私奉献的劳动者、建设者、奋斗者是时代的主人,也是艺术中鲜活的主体形象。只有到人民中去,贴近人民的情感,表现人民的生活,讴歌人民的创造,展现人民的精神风采,作品才有生活的气场和形象的魅力。“大采风”是艺术语言之炼。解决艺术表现语言问题,除了研究传统和前人,最重要的途径是在具体的生活面前,穿行于画布和现实之中,不断提高自身将临场感受转化为独特形式语言的能力。为此,美术工作者要沉下心来,还要打通“写生”和“创作”的界限,在“写生”中贯穿“创作”意识,以“创作”意识驾驭“写生”,尤其要将采风和主题性美术创作结合起来,使大容量的主题性美术创作拥有丰满的内容与强烈的形式美感,解决美术创作中形象语言的图像依赖和概念化、同质化问题。“大采风”是志愿服务之机。要努力为各地的城乡发展、为基层人民群众多做志愿服务,以明德引领风尚,这是中国美术立足中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体现。

总之,要让新时代“大采风”之路走得更实,努力将个人艺术追求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艺术的劳动融入人民创造的伟业,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沉淀思考,在扎根人民的过程中汲取力量,用“大采风”的丰硕成果向祖国致敬,向人民汇报,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