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6日,《美术》杂志创刊75周年座谈会在京召开。以创刊75周年为契机,杂志社邀请美术界部分专家学者代表齐聚一堂,回顾杂志走过的七十五载历史,擘画《美术》高质量发展的未来。
《美术》杂志创刊75周年座谈会现场
出席座谈会的中国文联和中国美协领导有: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诸迪,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屈健,中国美协副主席马锋辉,中国美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一级巡视员朱虹子,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李伟。出席座谈会的《美术》杂志老领导和部分美术界专家学者代表有:中国美协原分党组书记、《美术》杂志原社长兼主编吴长江,《美术》杂志原主编王仲,著名艺术史论家高名潞,清华大学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陈瑞林,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殷双喜,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吕品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邵亦杨,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科研处处长于洋,《文艺研究》杂志社社长王伟。座谈会由《美术》杂志社社长冀鹏程主持。《美术》杂志社全体员工列席会议。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诸迪
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屈健
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一级巡视员 朱虹子
《美术》杂志社社长 冀鹏程
《美术》杂志副主编 盛葳
座谈会开场通过一段视频回顾了《美术》杂志75年历史发展中的重要节点,主持人以杂志社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个篇章,向到场领导与嘉宾做了汇报。
诸迪代表中国文联向《美术》杂志创刊75周年表示祝贺,向在各个时期为《美术》杂志办刊给予大力支持的美术界专家学者表示感谢,向《美术》杂志的历任领导、编辑和职工表示问候!他表示,《美术》杂志办刊75年来,践行党的文艺方针,围绕美协中心工作,见证、参与、推动了新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成为推出优秀作品和人才,开展理论研究与评论,引领创作实践,传播美术文化的重要窗口和阵地,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发挥了积极作用。新时代新征程,美术事业发展面临着许多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美术》杂志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杂志社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建设文化强国的各项战略部署,在文联党组和美协分党组的领导下,继承优良传统,适应时代发展,发挥改制后的优势,突出主责主业,做强主责主业,特别是在保持高标准高质量办刊的基础上,丰富内容形式,拓宽传播渠道,积极拥抱利用好新媒体,同时把美协交办的各项重点任务(中国美协数字美术馆、《中国美术年鉴》、《国家艺术档案·美术篇》、美术信息中心及数据中心等)与自身业务发展及拓展有机结合起来,成为新的增长点。携手打造美协工作新格局,推进美术事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分党组书记、《美术》杂志原社长兼主编 吴长江
吴长江认为,《美术》杂志对中国美术最重要的影响是发掘人才、推出新人。他认为,《美术》杂志跟中国现当代美术的发展、当代美术人才队伍的成长有着直接关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美术发展中几乎每一位美术家的成长都离不开《美术》杂志,杂志的重要性正体现为对青年人的培养、发掘、扶持和鼓励,这是《美术》杂志今后值得继续发扬的办刊精神。
《美术》杂志原主编 王仲
王仲认为,《美术》杂志是一本跟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长起来的杂志,在75年的发展过程中见证了伟大祖国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他回忆了王朝闻先生在《美术》杂志创刊5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王先生当时即指出,编辑人员的美学修养和艺术修养是非常重要的。他由此谈到,《美术》杂志今后应该抓住鲜活的艺术特点、站在较高的美学和艺术规律上办刊。
著名艺术史论家 高名潞
高名潞回忆了他于20世纪80年代在《美术》杂志任编辑时的工作经历,并认为,杂志编辑应积极参与艺术的现场。他回忆道,当时《美术》杂志实行责任编辑制,每位编辑每年负责三到四期杂志的选题、组稿、编辑工作。而且编辑们经常到全国各地去了解当地的青年美术新现象,并参加会议讨论。“让我最怀念的就是老中青三代,不管有什么观点,大家都坐在一起畅谈、交流,非常诚恳,是一种非常好的文化生态”。高名潞表示,希望《美术》杂志今后能继续为中国文化和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清华大学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 陈瑞林
陈瑞林认为,《美术》杂志的发展跟整个新中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是一致的,《美术》杂志的历史就是一部新中国美术史。近年来,关于新中国国史、党史、文艺史的研究,都涉及新中国美术史,也就必然涉及《美术》杂志。对《美术》杂志自身的历史研究本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理论工作。作为曾经《美术》杂志的一员,他寄望并相信新一代的《美术》杂志人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的领导下会取得更多新的成绩。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殷双喜
殷双喜在座谈会现场分享了一张1990年《美术》杂志编辑部新年茶话会的合影,回忆了他在《美术》杂志工作时的点滴故事。他认为,《美术》杂志未来可期,应该坚持“高大全”的办刊思路:站位要高,格局要大,眼界要全。《美术》杂志应该承担中国美术发展的两个角色:一是“气象局”,反映中国美术发展现状;二是“导航”,引领中国美术发展。
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 吕品田
吕品田从20世纪美术史研究的角度谈及了《美术》杂志75年的辉煌成就和学术地位,总结出《美术》杂志四大重要特点:一是跟时代同频共振,紧密关切现实;二是始终关注美术前沿问题,注重组织开展重大前沿问题、重大创作问题的学术讨论;第三,注重艺术规律,反映时代气象;第四,在文章和作者选择方面非常讲究,而且对不同观点都给予了充分发表的机会。他希望,《美术》杂志今后能继续坚持关注现实的学术取向,持续引领中国美术发展。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 邵亦杨
邵亦杨对《美术》杂志充满感情,《美术》杂志伴随了她的成长。她回忆其父亲、《美术》杂志原主编邵大箴先生的观点:“艺术要有争论,杂志要有争论,要反映当时的社会情况,要反映当时美术界的状况。”她从包容性、学术性、多元性的角度总结了《美术》杂志的办刊特点,并期望《美术》杂志今后能持续增强学术性,要用中国视野看全球艺术,用全球视野看中国艺术。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科研处处长 于洋
于洋认为《美术》杂志通过常年来对美术界重要信息的精选、汇集和整理,其合订本就成为了解当代美术史的最全面、最生动的案例。他认为今天的《美术》杂志,以75周年为起点,应该思考如何更为准确、深入地呈现当代中国美术的创作生态,理论结合实践,推出新人,坚守美术本体的灵魂和精神,让大家看到一个有厚度、有深度、有温度的历史大书。
《文艺研究》杂志社社长 王伟
王伟从办刊角度就知识生产模式的活力问题展开探讨,他认为,近年来期刊的学科化和学院化的现象增强是普遍现象,但这种现象本身对期刊的影响是值得警惕的。他分享了《文艺研究》在重大议题长期策划中的案例和经验,提出今天的刊物能否在这种学科化、学院化的格局之下,整合现有资源探索出一套新的知识生产模式,从而为今天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提供更多的发展活力和有效动力。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马锋辉
马锋辉从四个方面寄语《美术》杂志:首先坚持学术引领,坚守前瞻性和学术性,让《美术》杂志成为美术史研究不可或缺的文献来源;第二,拥抱信息化,创新传播和服务模式,构建纸媒+全媒体的融合传播矩阵;第三,应对时代挑战,以精准服务进一步拓展读者群体,实现可持续发展;第四,面向未来,继续秉持75年来形成的办刊理念,为青年艺术家和学者提供平台,立足本土特色、拓展国际视野,促进中外艺术交流和对话。
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 李伟
李伟回忆了自己在《美术》杂志长达11年的工作经历,并感受到工作中杂志老先生们对他的关爱,这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当时的《美术》杂志思想活跃,既关注重大主题性美术创作,又关注艺术本体规律的探讨与对青年艺术家的推荐。李伟还回忆了与王朝闻、王琦、蔡若虹、华君武等老先生们的交往故事,体现了《美术》杂志浓厚的人文情怀。
座谈会最后,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屈健从回顾过往、立足当下、面向未来三个角度对座谈会进行了总结。他指出,回顾过往,《美术》杂志是时代文化精神的重要见证者,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坚守人民立场与艺术理想,积极服务党和国家的文艺战略,在我国文艺繁荣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是中国美术理论重要的生产平台,更是国家美术事业的舆论阵地、思想高地和价值引领者。立足当下,《美术》杂志要把握新时代的文化方向,持续发挥理论引领的作用,强化战略站位,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建构美术理论,深化思想文化建设,提升美术评论的思想高度与价值厚度,构建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美术叙事体系。面向未来,《美术》杂志要勇担构建国家美术智库与文化平台的战略使命,不仅为美术界服务,更要为党和国家的文化决策提供专业支持和理论咨询,形成系统性、前瞻性的美术发展战略与政策建议。在新时代国家文化传播的格局中,构建多维度的文化交汇平台,融合纸媒、数字平台、数据库、展览、出版与国际交流等多元形态,打造内容+传播+服务+研究一体化的新型文化载体,实现以内容立刊,以平台拓展,以系统致远的战略目标。年轻一代《美术》杂志人,接过的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在新的时代要坚持守正创新,培根铸魂,以75周年为起点,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奋楫扬帆,努力前行,持续为中国美术发展,为国家文化繁荣,为民族精神高扬贡献智慧和力量。
此次座谈会氛围温馨融洽,现场以“其实吾·很美术”为主题,“其实吾”取“七十五”谐音,字形选择了唐代书法家欧阳询的楷体,形成了既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又具当代表达趣味的视觉传播主题。
嘉宾在座谈会现场交流
嘉宾与《美术》杂志团队合影
以“回家”为主题的座谈会空间设计
座谈会现场的《美术》杂志封面墙
现场布置的《美术》杂志文献资料
以“其实吾 很美术”为主题的《美术》杂志系列衍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