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艺术频道 > 艺术评介 > 正文
王来文:老仓山下的那棵紫藤——怀思陈德宏先生及其花鸟画艺术
2025-08-27 17:50:35 来源:福建美协 责任编辑:冯韵 作者:

编者按

8月22日,《中国艺术报》全文刊登王来文主席的“老仓山下的那棵紫藤——怀思陈德宏先生及其花鸟画艺术”一文。现特转发,让我们一起透过王来文主席的文字,通过品读其诚挚的追忆与细数,深入了解前辈陈德宏先生“以色造境”的笔墨匠心、执教杏坛的育人之道。     

王来文主席近年来花了大量时间梳理研究福建美术文脉源流。我们真诚希望通过王来文主席的以身作则和真诚的倡导,呼吁并期待我省学界加大对闽派美术地域文脉的梳理与珍视。

本文不仅是对一位画坛前辈的深切感念,更承载着对福建美术传统薪火相传的殷切期许。循着文字回溯,我们得以重识再识这位花鸟画界的前辈艺术家,也得以窥见闽派花鸟画艺术生生不息的文脉力量。

陈德宏先生(1927~2011),福建师大美院的老教授,福建花鸟画界的老先生。我上福建师大美院(当时称美术系)时,他已退休,虽没有在课堂上正式教过我,但他是我从事花鸟画创作的启蒙者之一。在大学上学时与先生相识后,我以晚辈之心恭敬问学,然先生却从不以年龄有差辈分不同而自居,而是以谦谦君子之态传道解惑,更是以闽南同乡厚谊于我,如今回想,实乃一种深情古谊,淡而弥厚,清而弥永。

上世纪80年代初,厦门大学艺术学院还未成立,福建师大美术系是福建最重要的美术教育的高地和摇篮,在福建担负着类似“八大美院”式的美术教育摇篮职能,是当时八闽学美术的年轻人向往之地,也确实培育出了不少人才、英才。当时的美术系,之所以能有如此高的地位,除了其办学历史悠久、文脉积淀深厚、教学体系规范外,很重要的是聚集了一批名师名家。油画家有谢意佳、高一呼、林以友等,国画家有陈明谋、杨启舆、陈德宏等,以及略年少的翁开恩、翁振新、檀东铿等先生。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福建美术创作的引领人,是那个时代八闽美术创作塔尖上的领航者。因为有这批老先生在,也就构筑起了福建师大美术系在当时福建美术界的高地,同时也积淀了福建师大美术系的文脉厚度。“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民国教育家梅贻琦的这句话确实是最好的注解。这句名言,至今也没有过时。

我于1987年入读福建师大美术系,花鸟画名家陈明谋、陈德宏两位老先生已退休。我入学的第二年,山水画名家杨启舆老先生也退休了。很遗憾,大学时代无缘受到他们的直接教授。倒是课余,特别是毕业后因长期从事文艺工作与文艺创作,有福份与几位老先生多有交集,有幸亲炙了他们这一辈文脉的芬芳。

陈明谋、陈德宏两位先生是那时母校最富影响力的花鸟画画家。陈德宏先生退休时是副教授,那时候的副教授已是很少也是很高的职称,且都是名副其实、德位相配的。当时师大美术系教授极少,仅有二三人而已,记得当时从事国画的仅有杨启舆先生一人是教授职称。入学后知悉陈德宏先生的大名,拜读了先生的许多大作。我在校时多次拜访先生,请益写意花鸟画艺术。时过多年,而今回想,实获益颇多。那时候,先生六十几岁,个子不高,不胖不瘦,目光炯炯有神。他是我从事花鸟画艺术创作历程中最早接触的几位写意花鸟画名家之一,尽管之后我访师问学很多现当代的名家、大家,但先生给我启蒙的花鸟画之技法与学识,实已融入我的笔墨人生,成为笔墨世界的一份营养。

先生的艺术成就在花鸟画,贡献也在花鸟画。先生的花鸟画题材宽,梅兰竹菊、花鸟飞禽皆能入画。最能代表其艺术水平的应属紫藤、荷花、牡丹、水仙等八闽花卉题材,这几个题材也最体现他的艺术探索,体现他的艺术风格与艺术语言特色。

结合过去与先生的交往片段,加之多年来对先生花鸟画艺术的拜读,谈些许的感受。先生的花鸟画从视觉审美上而言,可直接概括称之为“彩墨花鸟画”。在王维、苏东坡有关文人画思想的强大影响下,继宋之后,士大夫文人群体大力推崇,至明清,文人“水墨画”已成中国画的主流。而唐宋之前中国画称之为“丹青”的色彩主流在以“水墨”为尊的大趋势下淡出了历史的视野,趋于边缘。直到20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在中西交融的大潮中,“丹青”的本义、色彩的美学价值,才被有识之士再次唤起。在山水画领域,青山绿水、重色山水重现生机。人物画领域,以周昌谷为代表的画家,为人物画的色彩注入新的审美要素。花鸟画领域,海派张大壮、浙派陆抑非、闽派郑乃珖、岭南画派赵少昂等为代表的老一辈画家,为花鸟画艺术现代形态注入了色彩上的审美生机。从福建花鸟画艺术的进程来看,陈德宏先生是继郑乃珖先生之后,对写意花鸟画色彩有着深入探索且形成自家风貌的一位重要画家。

陈德宏先生晚年着意于色彩在花鸟画现代性转化上的探索。一方面是受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中西艺术交融大潮影响,对西方色彩的吸收,对传统“丹青”的回归。另一方面也是先生从艺历程的一种使然,先生早年跟随闽派大家谢投八先生学画,打下了良好的造型基础和对西方色彩体系的认知,中青年始步宋省予先生研习写意花鸟,中年时追随陈子奋先生潜心传统花鸟画,中晚年与郑乃珖先生交访问学,深受郑乃珖先生的用色赋彩的影响。

记得有一次我去拜访先生,先生谈起国画花鸟的用色,特别提起郑乃珖先生,认为郑乃珖先生是国画的用色高手,不管是工笔的用色,还是晚年的写意花鸟用色,笔墨浑厚华滋,用色大胆,又古又厚。在写意花鸟画中大胆点用厚颜色及复笔积墨就是陈德宏先生从郑乃珖先生处承得并传授于我的。先生善于在画面的空白和背景上,或在画面主体物体的四周以淡彩渲染,营造意境意韵,这既是从陈子奋先生处承传而来,也是从郑乃珖先生处受益并加以变化而出的。仔细研究和对比一下陈德宏先生的梅花作品与郑乃珖先生的梅花作品,画中的勾勒点染、晕染洪渲的技法,清新明丽与冷艳的韵味,大抵就可一望而知,这是文脉的相承,也是文脉的发展。

吴昌硕曾说:“事父母色难,作画亦色难。”然先生的用色已形成自己的一套范式:蓬勃大气,艳雅华滋。他善于以色造境,以色抒意,他摒弃水墨与文人画所追求的淡雅枯清,回归丹青意韵的热烈、阳光、率真、明朗,画面充满天然的机趣,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自然生机。他注重色调与意境之美,让人亲近,让人心生欢喜。我时常谈起也常常觉得,浙派的水墨有如江南龙井绿茶,清淡悠远;广东岭南画派的花鸟用色则如潮汕的八仙茶,浓厚热烈;而闽派的花鸟赋彩犹如福建的铁观音、武夷岩茶,清香酽纯,岩香醇厚。陈德宏先生的彩墨花鸟画即是这种韵味。郑乃珖先生的作品更是体现了这种美学特质。当然,先生在构图、用笔上也有自己的章法、有自己的特色。

陈德宏先生或许是长年在大学任教之故,对花鸟画的传授颇重视基本功,强调先从小写意入手,循序渐进。记得先生很强调也很推崇王雪涛、任伯年,认为二人是入手写意花鸟的方便之门。福建师大老仓山下的老美院,是有一条隽永的写意花鸟画文脉的,从吴茀之、林子白、宋省予、陈明谋到陈德宏,涓涓长流,泽润后学。尽管陈德宏先生已离世,但我相信,这条文脉余绪、学脉遗风还是会一直泽被后人的。

人是健忘的,时间也总是无情的。陈德宏先生离世也才十几年,他的彩墨花鸟画似已少有人提起、关注、研究。就对福建花鸟画史的贡献而言,陈德宏先生在写意花鸟画色彩的探索上是有承前启后的意义的,他在同代人中是佼佼者,是富有代表性的,先生的学术价值值得当代人特别是当代福建从事写意花鸟画艺术创作的同仁们去关注与挖掘,也值得理论家去研究和梳理。

在陈德宏先生离世十多年的今日,特撰此文,抒发抑藏于心中的对先生的感念,更期冀人们对他的关注、对逝去的老一辈先生们的感怀,更期待吾闽画坛年轻一代的理论研究学者,能更多地对闽派美术地域文脉进行研究梳理,更好地巩固丰盈福建美术的文脉。